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BIM技术如何“落地”  > 正文
BIM技术如何“落地”
发布时间: 2013-08-16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腾彦:

腾彦,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BIM组负责人

我来自中船九院技术中心研发部,共有17个人,在去年成立,包括共有三个科室,一个是BIM研究室,一个是结构性能分析室,还有一个是工艺仿真室。BIM研究室的成员是8人左右,这个科室的人员构成基本是每个专业都配备了一名,都有专业背景。成立之初,我们想要做好两件事情,因为我们本身是设计院,所做的一切基础工作最终是要为设计服务的,就是说我们会运用在设计过程中,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建模过程,所以对这部分的工作首先就是先把一些基础性的,比如出图的统一,现在在底层数据库基础构架的一些投入做好,进一步就是跟现有设计过程的融合,因为现在是二维设计,而二维的设计用三维软件则不能马上上马,比如暖通设计过程中的专业软件,像鸿业里面有一些专业性的插件,就会出现一些让你选型的项,如果按照现有的三维模块,实际上我们是不具备专业的设计搭建功能,但如果想把三维软件推进到设计院中,就可能出现结构问题,所以如何而跟设计过程融合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后期我们想要推进到设计过程中需要去做的一些工作,这是我们目前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我们希望能先从基础性工作做起,然后熟悉整个流程,并且尽量跟二维过程结合起来。另外,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室,所以我们希望这个团队可以对一些较高端的项目进行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运用,而我们目前运用的结果就是,前面的模型已经建好,就要对这个设计过程申请绿建,而我们现在的成员可以配合做一些相应的分析。还有一部分工作是,因为我们公司现在也会有一些总承包项目,我们希望能够做施工模拟,并不是只是看一看并且做得深入一些,就是确实能够真正地把这个施工原理运用到我们实际的工作中,以后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咨询团队对外服务我们希望有这方面的一个能力,也想多跟大家沟通!

张东升:

张东升,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BIM组负责人

我是来自同济设计院的张东升,我们单位刚结合BIM时,就承建了很多小项目,像西班牙馆的项目,从这时起二维设计已经不够用了,大家就希望从三维设计入手,包括一些曲面和结构的定位都需要用三维来模拟,所以当时就开始发展三维设计师了。之后我们承接了上海中心大楼这个项目,刚开始做设计时,为了和内部的配合需要而做了一些BIM方面的工作但是很粗,当时设计图纸和模拟转接过来是需要我们这边一个专门的团队来对接,所以在2009年专门成立了BIM小组,专门为了上海中心大楼这个项目对接任务来完成它。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一边设计一边做BIM,就发现BIM在整个项目中解决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在设备层的应用上,设计层在最初的施工设计阶段遗留了很多历史问题面积小层高低,二维设计的确解决不了,当时所有的设计都是我们的BIM小组做好后再返给设计师,他们直接套用我们的图纸再出具。还有这个项目的幕墙,在设计阶段并没有按照我们传统的建筑方式,而是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通过写的脚本计算把公式带入,然后调整角度,通过旋转不同的角度,找出哪一个尺度看着比较舒服就选择哪个,最后做出真实的模型,而最后选定的是旋转120度角。在后期的幕墙定位中,因为幕墙是旋转的,每一片幕墙的定位点都不一样,如果按照我们传统的施工方法,每个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就采用参数化的方式,最后我们把每一块的定位点全都变成excel表格传给施工单位,然后按照这个定位点再去施工,所以在上海中心这个项目中我们基本上是软件综合、参数化初步探索的运用。

我们现在就要考虑到BIM团队该怎么走如何运行,包括工程衔接,由于我们院是一个集团,下面有很多分院,而这些分院相当于独立核算,所以我们的第一个发展目标就是帮助设计师解决一些重点难点工程,另外就是要面向外围市场,比如有业主和甲方需要做BIM项目等。分包单位给排水方面的也可以做,对内我们还是要跟设计结合起来,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迪斯尼乐园中最大的主场馆,我们从去年四月份一直做到现在,这一个模型就做了一年多,所有东西的配齐,主要运用三维设计,都由我们自己导出来,图纸全算下来大概有1万多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要向全院推广BIM,尽量使每位设计师都会使用,但是又因为人数较多总共有3000对人,要让所有人都使用BIM就不太现实,所以我们就把这种特殊项目组成了一个专门项目组进行培训,建筑一个、暖通、给排水这样就使得整个项目推进得很正常。至于推进速度,还是与每个设计院院长的定位有关,这是对内的服务;对外我们承接市场上的需求管线综合,设计上做好以后施工上就遇到些问题,因为我们是按设计上的。因为施工方面采用的材料不同,不好施工业主就是觉得我已经付过一笔BIM费用了就是希望可以用到施工上,那我是不是只付施工部分的就可以了,还是要引导业主BIM是全生命周期的。

梁育铭:

梁育铭,上海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BIM工程师

我来自上海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负责网络平台支撑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今天参会纯粹是过来学习的。

杨海涛:

你们公司的BIM团队建设得怎么样?

梁育铭:

我们有一个所正在搞BIM试点,团队里有7、8个人,但是还没有按照刚才大家发言的那些流程去操作。

杨海涛:

工程上有没有用到?

梁育铭:

只用到一部分,像管线铺装等。

杨海涛:

这7、8个人是设计人员吗?

梁育铭:

是设计人员,其中有2名是脱产的。

责任编辑: Nuo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