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BIM技术如何“落地”  > 正文
BIM技术如何“落地”
发布时间: 2013-08-16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邓雪原:

邓雪原,上海交通大学BIM研究团队交通大学博士

其实关于BIM的问题我们很早以前就开始讨论。前一段时间我在微博上发过一条消息,我们给研究生讲过一堂课,讲了8个学时,讲的什么呢?就是协同设计与BIM技术,这8节课上完后,我认为至少选这门课的15个研究生比市场上的这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都要深刻,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我讲完课后,他们每个人都要上交一份报告,做完这份报告他们就清楚了什么是BIM,什么是协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二维是什么,三维是什么,BIM是什么?它们和协同的关系是什么。其实二维、三维、BIM,最终都离不开协同,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很多设计企业都扔掉了协同只谈BIM,而且把所谓的三维当作BIM。我们最开始和现代集团一起做BIM,我们的第一个项目是在真正地研究BIM数据的标准,研究GFC标准数据的转换,这都是最核心、最基础的研究,所以说我们对BIM的理解,应该还是比较深刻的。到了后期,他们拿不到这方面的运用,就转过来做二维的协同设计。所以我认为现代这个步子是对的。

高路:

邓老师的说法我完全同意,通常我们的发展流程是二维到三维,三维再到BIM,其实我个人认为路线不是这样的,因为从过程来讲,从甩图版到CAD再到BIM,本质看来其实是一样的,上升一个层次就是协同,这些都是工具,只有协同才能产生一种更好的工作方式和效率。

邓雪原:

协同不仅仅在于设计阶段,整个行业都需要协同,甲方、业主、设计方、施工方,包括最后的运营管理方,都需要协同,所以这个才是我们来谈BIM问题的最核心的地方。有的设计院已经提到了软件的成熟度问题,我很早之前就发表过一个观点,软件的成熟度在当前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呢?就是接口做的不好,因为对数据标准支持得不够,这其实都是相互关联的,那么我们讲到软件成熟度的问题,如果摆一个三维软件,上面挂了一个BIM的牌子,然后给所有人介绍,一位经验尚浅的同仁使用了并且建了模型,而我是做BIM做了三年,我觉得不可思议,可能还没有理解什么是BIM就建了模型可以回去查查资料,软件的成熟度不够,导致中国大量的设计人员脱离了本职工作成为软件测试工程师有些软件公司是要负责的做好二维是基础,基础扎实了可以推荐三维。第三点,有一个误区,我们设计企业一定要理解,设计阶段做了一个三维碰撞检测,不要认为这就是施工阶段的碰撞检测,我们在做报告时都进过,二维三维涉及到施工阶段不是一回事,不要认为我们设计院拿着就能卖给施工单位、业主。第四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学校在做什么,因为我们的环境跟职责都不一样,我们要找出这个普遍性的问题,我们要找到现在行业上,比如说BIM技术,到底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存在着什么问题,然后对这些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把研究得出的好结论让企业用,这个才是我们要做的。实际上我们的一条主线就是做协同,要做二维的协同,先不谈效率要先谈质量这才是第一位的。

高路:

二维和三维的协同模式会不会有很大的不同?

康秀军,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部主任

邓雪原:

其实会有不同,但是我认为差异性不是很大,只是换了工具而已。我们在做研究时还有二维的协同、三维的协同,其实我们也在超前做BIM的协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必须要尽早研究并要研究透彻,我们希望通过实际的工程,来观察从设计阶段到施工到运营门户的管理是否需要取得第一手的资料,正好现在我们就有一个案例可以给大家看一下,这是我们最近合作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我们接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会记录下存在的问题。我们第一阶段要把两年的施工做完,当然在施工阶段我们也会让设计师参与进来,而且我们搭建的是整个协同平台,各方都在不同的地方,设计方建筑结构来自台湾,机电在苏州,建设方在北京,现场在贵州,那我们就提供一个协同,大家在这样的网络上共享,工作间隔计划都已经排好了,我们也会按照这个去执行,我们也会不断跟踪,发现问题就作为后面的研究,这是一个。另外一个项目是我们国家BIM标准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现在在跟核工程设计院合作国家BIM标准研究,我们主要运用各专业协同设计的工作模式。所以说以上就是这段时间我们在做的一部分工作。

关于架构我放一个动画,我们就是这样的一个协同平台,进去后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平台上我可能参与了三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其实应该有很多专业,那我们先看一个,它的基本信息、材料、颜色、属性全部都是有的。有这个信息和没有是不一样的,有这个信息我可以做很多事情,是完全按照IFC标准的,我一直强调如果想真正走BIM这条路,IFC标准大家是绕不过去的,放弃它就意味着失败。这些全都是我们通过IFC模型导进来的,我们就是在研究这样的一些东西。这个是一个简单的,我们交大校内有一个太阳能建筑竞赛项目,这个是我们进来以后选择过滤的。这些都是我们近期在做的东西,把这么多的模型、专业、版本全部放在里面,这些数据就是你以后再加工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数据,BIM还谈什么呢。所以说我们作为设计方要有客观的认识,我认为协同是主业,希望我们的设计企业还是要多有自己的想法。

另外我们近来也是准备成立一个BIM研究中心,但这个研究中心跟其他企业不一样,因为交大成立一个研究中心是很不易的,成立研究中心我们必须要有基础,我们就把近些年做的项目拿给校领导审查,我们还需要一些支持单位,希望这个行业里的标杆性企业能够参与到我们支持单位中来,如果你们参与进来,有些既想做又有产值压力的项目就可以拿到学校来做,不仅我们本身有深厚的基础,而且交大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能够把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掉,这个就是我们的优势,从而最终使得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能够为我们这个行业服务,谢谢大家。

杨海涛:

请大家谈一下我们的成功和失败。

李卫东:

李卫东,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BIM中心设计师

我们院现在做的BIM项目比较多,重点有世博、水处理厂等,这些项目首先它们都有一个BIM标准,基本上也会有咨询方,然后我们在这个标准下做一些具体的BIM运用。在这方面我们跟咨询单位是有交流的,在实施过程中,标准制定单位也会去沟通,比如我们在这个阶段有一些什么想法,能做到怎样,标准合不合适,包括后期的修改等。

我们做过一个北恒项目的投标,因为这个项目比较大,是上海从西到东整个地下贯空的快速通道,投标时间非常紧,这个项目也是有BIM要求的,所以说我们在积极配合设计院来做,但是由于我们介入的时间比较晚,最后可能只是集中在后期介入,这对我们也是一个经验教训。而如果我们在前期就介入,就会在设计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我们现在还有一个审度泵站项目,这个项目是我们集团总承包的一个项目,从设计到施工都是我们这边来管理,所以我们就希望能把这个项目做深做透,看看BIM在这个阶段到底会运用成什么样子。

杨海涛:

我们这里有一个模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就是北恒,这个模型不是建筑模型,实际上是三维打印出来的,唯一就是打印的效果不太好。那么这个模型的底盘,像是建筑模型做出来的,中间是白色,北面跨越铁路,南面过新闸路,这个是我们北恒二标段的一个亮点。但是这三维模型最终没有送到投标现场,稍微有点遗憾。

责任编辑: Nuo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