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创意建筑 畅想未来  > 正文
谁决定本土建筑设计师的崛起?
发布时间: 2010-10-08   来源:建筑艺术网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推动本土创意及设计主张进入国际舞台将是一个关键性的策略(图片来源:百度)

让我回到北京——这是中国最有活力、充满可能性的城市,所以北京不仅仅有一种模式。北京有最多的建筑设计研究“单位”,有潘石屹这样富有远见的房地产开发商,有张永和这样开辟实验建筑潮流的建筑师,还有中国最多的艺术家、大学生、媒体人以及官员。这座迅速国际化的城市将是中国活力所在,原来总部位于深圳的都市国际的北上,以及张永和越来越成为一个明星人物,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建筑学院等都显示北京的强大能量。虽然香港仍然有近2000位会流利英语,懂得质量控制及设计高层及高密度建筑技术的建筑师,但是北京超越原创能力不足的香港只是时间问题。
         政府:需要前瞻性策略
  2008年奥运会将是北京实现越升的重要机遇,对于政府来说,通过各项国际大型活动的平台,推动本土创意及设计主张进入国际舞台将是一个关键性的策略。
  在建筑领域,目前中国每个城市的建筑业务除了大量的商业宅楼宇和大厦,还有一些公共建筑的建设和整修,这属于不在WTO的多边协议之列是“政府采购”,可否参照其他成员的经验,积极推动通过公开设计竞赛或小组遴选鼓励有创意的本土年轻设计师来完成这些项目?在大规模改造城市的同时,能否支持设计师、艺术家对数量庞大的废弃建筑进行再利用?
  乐观的消息是,为应对WTO后的形势,今年建设部对于建筑设计行业政策做根本调整,将开始修订《建筑法》和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推出放开专业设计事务所的名额指标限制,特批名人不脱离原单位申办自己的事务所,专业建筑设计事务所可以做总包等改革。而在与国外设计咨询资格互认方面将保持一定技术壁垒以保护国内设计力量,对最后一点我个人以为值得讨论的是怎样认定“国内设计力量”:那些在国外注册注册但基本设计力量在国内的事务所或国际公司中国分部是否也应该算作“国内设计力量”?在经济全球化和人才流动频繁的时代追求身份的本地化已经不可能,那些主体人员在中国进行设计、交纳税收的外国国籍也可以算作国内力量,人在哪里,创意就在哪里。在维持技术壁垒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要对内开放,对市场准入制度上国内私有、国有设计公司一律平等,让竞争催生最强者。
  未来我们是否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政府也参照英国“创意产业专责小组”那样设立机构评估创意产业的形势和面临的机会,拟订实际行动的方针支持本土设计的发展,比如在法律、政策、教育、资讯及协商、财务、推广国内及海外市场及智慧财产权加强支持,并如同英国去年在中国进行的“创意英国”系列活动那样主动向世界各国推销中国的创意与发明。
   建筑师组织:拥抱年轻
  建筑师需要有观众欣赏他们的作品,有世界各地的设计师、艺术家、建筑师可以共同探讨,需要有新的产品得以实现的机会,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但是还远远不够。我们的建筑师协会和建筑师应该更热烈的拥抱现实,更热烈的拥抱年轻人,让年轻建筑师有更多乱搞的机会,经过淘汰,最后才可能有创造。
  我注意到2003年中国建筑学会和国际建协“北京之路”工作组组织的“城市庆典”概念设计竞赛,中很多学生的作品富有想象力,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马刚的《贫民窟的针灸式整治》将视觉对准了社会低层,提出了改善人与环境的建筑解决办法。但是建筑学会在推广年轻建筑师的创意方面有待加强,完全可以在网络或者展览场所公开展览比赛的得奖作品,吸引企业合作发展创意工业。
  事实上,目前各层次的建筑师协会、建筑师自发组成的交流组织还缺乏主动培育和推广建筑文化的主动性,各种建筑师协会的运作还是事业单位的行政模式,对于市场、建筑师的需要没有灵活的应对。建筑师协会怎样更好的整合资源,推动本地设计文化的发展。除了频繁的参观访问,各种建筑师协会能否多办交流活动及比赛、展览等宣传本地设计产品,并积极推动政府、社会各界帮助给予年轻设计师更多机会?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