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畅谈医疗建筑设计  > 正文
畅谈医疗建筑设计
发布时间: 2013-06-13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序:

4月25日,畅言网新一期设计师沙龙在北京召开,近20位国内医疗建筑设计领域位居前列的设计公司代表、医院基建处领导、绿色建筑标准编制和审查专家、医疗建筑室内设计专家等业界资深人士出席了本次活动,他们各自阐述精彩观点,热烈讨论行业问题和发展趋势。

时间:2013年4月25日14:00

地点:北京,车公庄大街19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人物:

陈一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宦洪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崔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倪斗,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审查咨询所建筑审查咨询室主任;徐勤生,医疗保健设施项目开发专家;赵奇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基建处处长;刘飞,北京博地澜屋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晓赛,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医疗建筑工作室主持人;褚正隆,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设计所建筑师;Kiara,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设计所建筑师;胡迪生,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设计所建筑师;邵增强,北京殊舍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于继根,北京殊舍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叶霞,深圳市极尚建筑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运营总监

幕起

畅言网编辑:

欢迎大家参加本期医疗建筑设计沙龙。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深入,医疗项目的数量也日益增多,但随着数量的增加,项目质量也要紧跟发展步伐。另外,医疗建筑和其它民用建筑相比可能也会存在一些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与医疗工作本身特点的配合方面,当然也包括如何给患者带来舒适的问题。比如,国内的很多医院都会出现“人山人海”的场面,如何有效疏导人流也是医疗项目设计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员看来,医疗项目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比如可以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做一些符合所在城市文化的东西等。本期沙龙,我们还会讨论绿色建筑与医疗项目的结合问题,所以我们也特意邀请了几位绿色建筑领域的权威专家。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活动。

陈一峰:

陈一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因为我们整天忙于医疗建筑设计工作,可能是身在其中的原因,有些时候会在医疗项目的工艺设计方面深陷其中,但旁观者或使用者可能立刻就能发现这些建筑存在的问题。在多年的医疗建筑设计工作中,我渐渐感到好像医疗建筑和其他一些主流的建筑学正在逐渐远离。其它建筑无论是从建筑美学、社会属性以及环境关系上看,都可以当做一个作品,而医疗建筑现在的发展趋势已经陷入过分注重功能的怪圈。此外,在每年建筑学会的评奖中,医疗项目似乎比例越来越低。实际上我觉得现在医疗建筑对城市环境或城市景观是有着非常重要影响的,一座医疗建筑除了它的工艺流程以外,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和人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建筑设计要面临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医院的这种人文关怀、绿色医院以及医院建筑的运营等方面应该是有很多问题可以去探讨的。我们工作室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建筑工作室,但是医疗项目的设计工作占到我们全部工作量的三分之一,我们把工作室的目标定为探索更多的医疗建筑与环境、社会、人文、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工作室做医疗建筑的特点之一。

褚正隆:

褚正隆,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设计所建筑师

中元国际工程公司1954年成立,最早从事的是工业类建筑设计,之后才开始慢慢进入民用建筑市场。当时国家开始重视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所以中元有契机在这个市场开始了一些前期工作,可以说中元是伴随着医疗市场的健全过程成长的。黄锡璆博士毕业以后,在中元积累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苦于没有一个很好的项目去实施。当时突然有一个契机,第一人民医院要建一座门诊楼,但是国内还没有一个相对专业的团队去做,于是建设部牵头,让黄博士和医院方面接洽,之后就开始了我们的第一个项目,也可以说是这个项目成就了今天的中元。

这些年来,随着建设规模的日趋庞大,我们也在反思医疗项目越来越重视内在功能的问题,但是大家对周边的环境以及周边的人文关系几乎是没有过多考虑。今天,很高兴中国院的陈总和CCDI的徐总都在场,我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大家在在工作中都会去尝试一些突破,希望能够改变现状。医疗设计不应该是封闭的系统,应该是开放的,与城市、环境、人文等各方面融合在一起,我们可能在一些大项目的操作中推广相关理念有些困难,但可以在一些小项目中试图去做一些地域化探讨。比如我们去年设计的通州中医院,试图对于中式建筑进行探讨;又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医院的设计,建设场所在一个山地里面,于是我们试图去探讨建筑与山地的关系,即在没有任何城市环境所参照的情况下考虑如何将建筑与山地相结合;包括南京的一家医院,面积很大,业主方提出了“分中心式”的概念,之后我们又把这个概念进行一个延展,比如是否所有建筑都必须坐落在裙房上面,是否所有人都涌到一个入口然后再分散到各个部分等。我们觉得这个思路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在之后的项目也开始推行这种“分中心式”概念,就是如何把各个中心拆开,同时也借用了我们美方设计师的一些概念,比如他们把ET分为轻ET和重ET,轻ET就可以与一些诊疗单元结合在一起,这样就使得“分中心式”的模式成为可能。实际上就是把最重要的部分集中整合,把其它部分进行拆分,这样的话我觉得会在建筑布局,以及下一步的流程设计方面可能会有些新的方式,这也是我们正在逐渐研究的。

陈一峰:

记得90年代初期我做完301医院后到深圳工作,2000年我回到北京以后,发现国内出现很多专门做医院设计的单位,他们几乎都有上百个案例,发展得非常快。之后,中国院2008年开始组建医疗设计团队,在短短的五年中做了十七、八个医疗项目。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中国医院的建设量是非常之大,当然也为我们这些建筑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