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城市综合体的规划与设计  > 正文
城市综合体的规划与设计
发布时间: 2013-02-18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张颖锫:

张颖锫,上海澳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总建筑师

从几点谈一下对城市综合体的想法。

综合体不仅仅指体量较大的能成为区域中心的项目,而一些并不能完全称之为综合体的项目近年来不论大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大量建设,只要有一块地可供开发就可以了,开发商大多从单纯的住宅或者商业向综合体方面来引导。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开发商即使做住宅项目也希望综合体可以把周边的品质提升,这对他整个开发都是有帮助的,所以这一类项目不限于城市中心地段,在不同区域的任何地段都可能有不同规模的综合体存在,这样建筑的类型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设计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很多这样的产品前期考虑的不太成熟,需要建筑师更多综合考虑周边的社区及环境构成等因素,来找到合适的设计解决方案。

综合体和其他单一项目的区别在于综合体与规划及政府部门的沟通更加紧密,一些体量较大的综合体项目,开发商在拿地的时候首先要和政府进行沟通,这可能会牵扯到政策层面的规划问题,而不仅仅是开发商能够做决定的。在这方面,建筑师的发言权是很小的,如果将建筑师的工作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期的策划定位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项目深化阶段,这一阶段最能发挥建筑师的能动性;第三个阶段是招商。对于项目的成败来说,第一阶段就是定位,设计阶段是设想的实施过程,最后的招商或者前期开发商已经开始运作的招商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项目由不同的开发商来做效果可能也是不同的。我们曾经接触过一家安徽的商业地产开发公司,他们目标不是像万达那样覆盖一、二线城市,而是定位在三、四线城市按这个模式来进行开发,他们在合肥火车站周围有一个商场,虽然周围也有几个同样规模的商场,但他们的经营策略直接决定了自己的项目非常吸引人,其实建筑可能只是个载体,能否成功则会取决于商业运营的问题。

现在的城市综合体都是与城市比较接近的,即使是稍微偏一点也是在城市核心区域的边缘。讲到位置问题,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必须做一个很基础、很深入的调查才能选定一个地方开店,可能一些设计得非常好的项目就是因为距离和区位问题而影响了项目的本身运营。因为距离问题、因为人流不够多的问题,有可能使最后的招商、销售都会受影响。商业项目是根据人流量来打造的,也就是说综合体有可能是城市副中心的也有可能是区域化的中心,还有可能是社区的规模。其实这都没关系,对于建筑师来说肯定要把项目与区域的文化及环境相结合,城市综合体的实用价值很强,不完全是形象方面的展示,所以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城市综合相结合是很困难的,要从人的生活习惯或者对空间的需求出发,包括购物的需求、休闲的需求等。城市综合体就是把这些需求全部综合到一起,做设计时肯定要把周围的设计条件与建筑师想做的目标列出来,功能的实现是基础的工作,实际上建筑师真正要做的是体现建筑给人的感觉,需要抓住一点或者是几点想法,然后再加以升华。在设计过程中,可能建筑师会有一些艺术性的想法或者是有一些跳跃式的思维,做出可以吸引人的亮点,这样的话在建筑或空间上会有所不同,带给使用者不同的感受,就可以使人从中得到愉悦的体验,从而记住这个项目。

蒋巍:

蒋巍,大地建筑事务所设计总监

城市综合体有个英文名字缩写名称叫HOPSCA,前几年的外来词汇,我们现在讨论的城市综合体这个定义比较模糊,可能也就是指其中的某几种功能的建筑组合体。城市综合体如果放在成熟的一线城市,相对来说对城市化进程的贡献来说是功能的修修补补居多,大而全的复合功能不多。而国内二、三线城市城郊的综合体项目或者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综合体项目的体量动辄就是十几,几十万方,规模大,功能齐。

谈操作这类综合体项目的两个感受,一是跟国内开发商合作,一是跟国外开发商合作。

国内很多开发商最这类项目的开发流程和项目管理经验相对还不成熟,跟他们合作有时候会逼着建筑师从原来的一个舒适空间跳出来去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对建筑师的全程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要求都很高,需要建筑师除了专业本身外还要站在多角度进行思维,可能需要负责此类项目的项目建筑师是个通才。选取我们在国内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前年在盐城开发新区的项目,体量总计90多万平方米,周边的配套还相当不成熟,但规划要求商业部分的量很大,是常规市中心万达广场的两倍了,而开发商的策略是希望项目分单元出售,资金快速回笼,不太考虑项目后序运营。前期阶段开发商也缺少引入专业的策划团队和商业管理运营的团队共同参与市场调研和策划定位的意识,这样项目如果按计划进行,其结果最后可能对开发商,对设计师,对城市的未来都是一个灾难。这时候建筑师可以做的是建议开发商跟政府部门沟通,调整用地性质或开发周期,或者请一个专业的策划公司参与共同协商定位,这是建筑师主动参与定位的问题,从职业道德来说跟开发商做这样的交流和引导是有必要的,因为项目是未来城市和社会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结果这个项目开发商听取了建筑师的意见,请了专业的商业策划管理团队,同时在开发周期上也进行了调整,放慢了节奏。第二个就是我们公司早年设计的陆家嘴国际华城项目,一个不太大的城市综合体,有办公、商业、企业总部、学校。当时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做了两点改进,一是修改了规划道路,这也是开发商,规划局和建筑师之间反复讨论后的决定。修改道路按理不是建筑师单方面能决定的,涉及到很多政府职能部门。原本规划道路的隔离使这个社区从交通组织和分区管理上都不完整。后来我们探讨把这条隔离两个地块的道路修改,变成了一条社区内部的道路,同时引申出第二个调整,我们出让了一部分的土地给社会,贡献出了一个月牙型的开放空间按给城市。现在这个项目已经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了,它给城市一个呼吸的空间,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也体现在类似的这种地方。

接下来再讲一下与国外开发商合作的感受。原来在英国Benoy建筑事务所工作时,也接触到境外的一些比如像中东、东欧或者亚洲的大型开发商,他们在这个层面对城市综合体的理解与操作的流程也不是很专业的,这样大体量的综合体,对建筑师团队也有综合要求很高,一个团队可能就是五六十人,有专业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专业做立面的设计师,也有专业做平面LOGO设计的人,还有其他比如一些结构机电顾问等。团队专业分工十分明确,团队对项目经理的要求和依赖性就非常高,组织沟通协调,流程控制,都很重要。建筑师在项目中的角色发言权较大,主动性强,这些都是基于事务所几十年操作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的丰富经验和相当成熟的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所以类似这样的项目并不是说个体建筑师自己有一个良好的意愿就能独立完成项目设计。国内的开发商也好、设计师也好,跟这些老牌的大公司差距还是很大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

最近阶段,有人给政府和开发商提出“微社区,慢生活”的概念,就是希望将现在这种大刀阔斧、轰轰烈烈的城市开发状态放慢,因为中国这二十年的城市建设确实是如火如荼,变化虽快但暴露出的问题也相当多,而真正好的项目是需要专业团队共同努力长时间精心打造的。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一份子,建筑师首先应该是有社会责任的公民然后才可能是尽职的专家和顾问。

王少栋,大地建筑事务所建筑三所所长

常海东:

在复杂的设计条件中,建筑师应该做好一个观察者、聆听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作为企业和地方的重大公共建设项目,城市综合体本身,就是一个多层面影响社会的公共产品,也必然受到各方面的期待与重视。但是建筑师必须认知到,最终使用者的感受和需要,才是一个优秀的公共产品得以存在和产生深刻影响的根本。如果不能够触及最终使用者的神经,那这样的城市综合体注定是短命和浪费的。那么如何去发现最终使用者的感受,这就需要建筑师去观察和聆听社会,对未来社会需求和发展的方向,做出判断,并将这样的方向转换成为空间语言。

但是这种判断是否准确,就是考验建筑师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类别,城市综合体并不是各种使用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对复杂的人的社会进行梳理,选择适合的那一部分,并使之聚集。所以我们认为,使得目标人群能“有效聚集”或者“高效聚集”,才是一个成功的城市综合体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何判断目标人群,这就取决于这块用地的各种属性;如何判断目标人群的喜好及发展的方向,这就取决于建筑师的观察和理解。如果一个建筑师能把握好这两个方向的判断,那这个城市综合体,就一定能够成功的运营,并散发出其独特的光辉。

以我们曾经遇到过的一个项目为例,在江苏昆山华侨的一个商住用地,如何定位这个区域的目标人群,就变成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当然,我们通过对这个地块其各项属性的分析,通过对目标人群各项关注指标的分析,最终定位为网络时代下的青年消费团体。当然,最后良好的销售状况某种意义上,也验证了我们当初定位的准确,目前这个叫“青年城”的城市综合体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未来,就能与各位读者相见,也希望届时,大家可以我们提提意见和建议,一起共勉。

但是仅仅是一个梦想家也是不行的,建筑师必须要使自己的目标实现,这就必须在各方利益中,做好一个耐心的引导者的角色,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一个优秀的城市综合体的建成,是离不开建筑师勇于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不怕麻烦的决心的。

沈宏生:

我不知道自己理解得是否正确,其实营销对应的是最终客户,并不是开发商,其实开发商不关心过程,关心的是最终的利润。

蒋巍:

这也是我想提出的疑问,因为城市综合体量很大怎样体现建筑使用周期的问题,有些功能的项目客户群体类型都是固定的单一的。比如北京奥运会办完之后不少场馆因为缺乏活跃使用变成了城市的负担。伦敦奥运会的场馆设计走的是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路子。城市综合体也一样,考虑到这种大体量建筑群以后的可持续使用问题是一个必然趋势。建筑师必须意识到建筑的使用终端是社会人而不是开发商。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