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穆威的采访约在华科建规学院先进建筑实验室。绅士帽,扎着小辫子,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范儿。午后的阳光照进工作室,他不自然地面对着镜头,背景是用胶合竹制作的满墙柜子。在他看来,拍照和洗澡、剃头一样,“是太私密的事”。
23岁,他离开北京到西班牙,开始了海外五年的跨文化体验生活;28岁,设计上海世博会挪威馆,由15棵树组成的挪威馆是当年唯一可拆卸、重新组装的展馆;去年,只有本科学历的他被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聘任,主持先进建筑实验室的工作。
回到武汉的“先进建筑师”穆威,开始张罗着给武汉著名的“屋顶小学”盖房子,与武汉身边文化一起,将建筑带入公益,为身边的人,做有益的事。
穆威,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先进建筑实验室教师。他说他是个叛逆的人,从小爱玩,和父亲一样;喜欢群书群读,中文书看得不多,却喜欢读《诗经》和《人间词话》。

穆威
“只有会玩,才能会思考”
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市一个工人家庭,爷爷奶奶都是校长,穆威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好好学,也要好好玩。曾在洛阳二外学俄语的父亲,放弃到部队担任翻译的工作,去做了一名普通的电焊工。“他的同学现在都是中将、少将、上校了,他一点也不羡慕。他说不喜欢军校里那种尔虞我诈,当工人快乐些。”
“父亲很喜欢玩,而且他也相信只有会玩,才能会思考”。穆威说,每当母亲逼着做功课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勾搭他出去玩,钓鱼、冬泳、爬山……而“玩”,对小孩子总是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平常骑自行车去远征,冬天去冬泳,上山、下水”,说起与父亲一起玩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我刚会走路,父亲就教我玩枪,我的枪法可准了。很多与那个年代不符的事儿,我们都干过。”虽然父亲没有刻意去教育穆威,但生活的细枝末节中,穆威还是拼凑出了一个与同学们不一样的世界。
穆威说,父亲对他从没有特别要求,既没有要求要考试第一,成为升旗手,也没有为他的未来划定方向。穆威的梦想由着他自己的兴趣自由生长。
小的时候喜欢偏文科的东西,迷上考古,想当考古学家;高中喜欢物理学,一度想当一个空气动力学家;爷爷奶奶都是校长,他在高中时学了国画、篆刻,集邮;因为建筑学综合了文理。“可能比较好玩一些,最终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
每到一个地方,都把自己当本地人
2005年大学毕业后,家人曾极力要求他考研,但因为极不喜欢应试,穆威最终去了北京一个小事务所工作,月薪两千五,没有保险,不管住房,成为了标准的“月光族”。
曾申请到一个西班牙学校提供给的全奖,而且是非欧盟学生唯一的全奖,却因为缺少10万元的签证担保金而未能成行。“当时我就决定,一定要出去看一看”。第二年,当穆威收到西班牙Patxi Mangado建筑事务所的工作邀请时,他找朋友凑齐了机票钱飞往西班牙,开始了他的游学。
在西班牙的两年,日子过得很累,也很兴奋。穆威说,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各种party,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则用来旅游。两年里,他几乎玩遍了欧洲。
“在那个年龄,文化的交互学习远比你在一个环境里面闷着头学更重要。需要不断跳文化环境”。两年后,穆威又开始跑到北欧,去感受那里童话般的世界。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把自己当本地人一样,找张大妈、李大妈聊天;除了经典地方,还要去超市、邮局和那些没有游客的地方逛一逛。”
在他看来,西班牙很慵懒,但是做起事情来又很热情。“这与我的性格比较像,想做一件事,荷尔蒙‘哗’地上去,除了你关注的事以外,系统自动对其他东西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