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老北京的有轨电车铛铛(diāngdangr)车
发布时间: 2012-01-30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图片来源:互联网)

铛铛车时隔40余年重回北京前门大街铛铛(diāngdangr)车是老北京(北平)对有轨电车的称呼。因为它的车头挂了一只铜铃铛,司机只要一踩脚下的踏板,铃铛便会发出“铛铛”的声响,提醒行人闪避车辆。这也算是北京第一代现代化交通工具。

铛铛(dāngdangr)车是老北京(北平)对有轨电车的称呼。因为它的车头挂了一只铜铃铛,司机只要一踩脚下的踏板,铃铛便会发出“铛铛”的声响,提醒行人闪避车辆。这也算是北京第一代现代化交通工具。1966年,前门有轨电车停运。2009年1月1日,改造后的新前门大街按照计划铺设了有轨电车的铁轨,使消失了50年之久的“铛铛车”重新开通。

(图片来源:互联网)

历史沿革

历史上,北京的第一条有轨电车于1924年12月17日在前门正式通车。当时,共有10辆有轨电车往返于前门至西直门之间。因为电车顶上的接线设备和电车行驶中发出的声音,老百姓也把有轨电车叫“摩电车”或“铛铛车”。前门有轨电车最早采用法国样式,之后也用过日式和国产电车。1966年5月6日,随着从北京体育馆驶向永定门火车站的最后一条有轨线路的停驶,运行北京长达42年的有轨电车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图片来源:互联网)

艰难开端

其实,北京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有轨电车的城市,而铛铛车多灾多难的命运也正是从刚刚冒头的那一刻开始的。伴随着1897年北京马家堡火车站的建成,1899年德国西门子公司从这里向永定门修建了一段有轨电车线网及轨道,甚至连有轨电车都已经配备到位。然而,没等它见到20世纪的曙光,1900年,义和团的斧头便砸向了这段刚刚落成的网轨。顷刻间,中国第一批现代化有轨电车荡然无存。

(图片来源:互联网)

入驻北京

之后,几经挫折,中国第一批有轨电车的通车运营终于在1906年被天津抢了先,以后几年,上海、大连的有轨线路也纷纷竣工运营。直到1924年12月17日,历经多方举步维艰,绕过商户闹事,躲过人力车夫抗议,克服多少坎坷与干扰,北京终于也迎来了有轨电车隆重的通车典礼。典礼举行的地点正是在前门。

蓬勃发展

开通之初,10辆“现代化”的“庞然大物”,整日里叮叮当当地穿行于北京城内,对于汽车都没见过几辆的老百姓实在是个新鲜事。相对于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人力车、畜力车,有轨电车毕竟载客多、速度快,一时间影响到原本就很艰难的人力车夫的生意。北京的人力车夫终于爆发了以工会为组织的示威大游行。这些就快不能养家糊口的人们或毁钢轨掘道岔,或拆站亭砸机车,或在电车两线之间抛铅丝造成短路,或把送电线路的隔电瓷瓶当做靶子……本来线路就少、车况就差的有轨电车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损毁与折腾,几次下来,电车公司“元气”大伤,而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乘客。有打油诗道:“站头等车二三时,两眼望穿脖梗直。为省金钱六七角,如似婴儿盼奶吃。”这首诗正是当时等车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源:互联网)

第一代现代化交通工具

1921年,北洋政府组建电车公司。经过三年的施工,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于1924年12月18日正式开通。这条路线从西直门经新街口――西四――西单――天安门到前门。全长约9公里。后延长到天桥。

这趟电车开通时曾遭到众多人力车夫的抵制,经过一番波折才得以平息。以后又陆续开通了几条有轨电车。为了方便不认字的市民乘车。那时的路牌分别使用不同的颜色。最先开通的1路是红牌。以后陆续开通的二路(黄牌)从天桥,前门,东单,东四至北新桥。三路(蓝牌)从东四,东单,中山公园,西单至西四。四路(白牌)从北新桥,地安门至太平仓。五路(绿牌)从宣武门,中山公园至崇文门。六路(黑牌)从崇文门,瓷器口,水道子,过街楼,珠市口,虎坊桥,至和平门(后改至菜市口)。车辆最多时超过100辆。

虽然当时电车行驶的速度只有15至20公里,但比起马车还是快的多。有轨电车的出现,开始了北京公共交通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

相关典故

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

挂票乘客

当时哈德门(崇文门)至菜市口的6路是单轨,只在每个车站设双轨,供两车相会时错车用,但弄不好就会发生令人啼笑皆非的“顶牛”场面。水道子至桥湾之间有一小段弯路,司机不易看到对面的来车,故两车在同一轨道上相遇的情况时有发生。若遇到此种情况,两车司机赶紧刹住车,相视一笑,然后距站较近的那辆车再倒回车站去。好在有轨电车两头都有启动装置,前进与后退都是一样的。后退的车停在车站一侧轨道上,等对面的车进站后,再各自开出。乘客们此时不免善意地埋怨司机几句:“得!又顶牛啦!”“在站上等着错车不就得啦!这可好,都耽误啦!”司机倒也宽宏大量,不言不语,任由人们褒贬,依旧心平气和地开着车。

那时北京流行一句歇后语叫“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其意乃讽刺爱“吹牛皮”者。此句的由来是有轨电车售票员的脖子上挂一铜哨,车每到一站停下,待乘客上完车,售票员则吹哨通知司机起行。但有时遇到乘客已上完车,却有位老太太从后面赶来,她跑不快,又怕车不等她,于是边赶边招呼售票员先别吹哨。

责任编辑: Jing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