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建筑的参数化主义  > 正文
电脑永远代替不了人脑
——参数化设计不能代表未来建筑设计方向
发布时间: 2010-12-09   来源:网友南风未起投稿  转载自:九源国际方案中心创作部主任 

北京九源国际方案中心创作部主任  王良

 11月11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上海宣布,在上海虹桥“临空项目”的设计竞赛中,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击败了来自美国、挪威和英国的其他三位极强的竞争对手,其设计方案成为最终胜选方案。

 “临空项目”的设计方案

有媒体称该方案惊世骇俗,灵感源于“临空项目”所处的上海大虹桥交通枢纽这一特殊区位。其外形仿若一条盘旋蛟龙,极富创新寓意和未来特征,又似一根柔美丝带,连接着临空经济园和周边社区。流畅的外形处 理和丰富的空间变化,充分体现了上海这个繁华大都市特有的速度与激情。但作为内行人看来,这依然是扎哈·哈迪德惯用的“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又一典型运用,她力求营造的只是一个参数化的城市空间,建筑要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适应,更重要的是,要与未来科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为出发点,那么上海对这种多元、流线型、参数化的未来建筑就一定能够接受吗?

 “临空项目”效果图

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参数化设计是未来建筑设计的一大趋势。那么这个参数化到底是“何方神圣”?参数化设计对应的英文是Parametric Design,是一种建筑设计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把建筑设计的全要素都变成某个函数的变量,通过改变函数,或者说改变算法,人们能够获得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被“神秘化”的计算机参数化设计实际上就是要找到一种关系或称规则,用这一关系或规则来模拟影响建筑设计的某些主要因素表现出的行为或现象(这里把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看作参/变量或参数),进而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关系或规则,形成软件参数模型,然后通过软件技术输入参量及变量数据信息并转化成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设计的雏形。在这个雏形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行不断调整,得到更高程度上满足要求的设计结果。

知名学者也用另一种更为通俗的语言将参数化设计的核心思想归纳为:把建筑设计的全部要素变成某个函数变量,通过改变函数或改变算法,使人们能获得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这种方法得到的建筑“功能空间”的组合方法是无穷的,借助各种参数化设计软件,建筑师可以在符合空间逻辑关系的条件下,得到多种答案。计算机软件延伸了人们的思维,使建筑师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

山东日照的城市规划图

这个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我在做山东日照城市规划的时候,就曾经运用过参数化设计,个人亦认为大型的规划是完全可以运用这种方法科学得出诸多可行性方案供甲方选择,同时多个方案可供客户进行选择的话既节约了时间,又将双方利益最大化。利用空间句法把建筑空间、城市空间的现状,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数学语言描述出来的东西,可以继续推导,得到了某种数据化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是有意义的,可以被理解的,作为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再把这些结果直接翻译成建筑空间。空间句法的方法,对建筑师来说,就是“参数化理解”,或者“参数化认知”。

我们的建筑设计也一样,所谓当代艺术门类可以借助科技发展的趋势去完善自己,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里,设计师可以基于项目所在的地段和周边环境,进行初步判定得出一个没有明显几何形状的建筑。基本雏形确定后,通过利用参数化设置,进行三维建模。最后帮助建筑师模拟场地内各种环境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如地形、植物、日照、气候、景观、交通灯因素,进而不断完善设计方案。

参数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一个切片工具,通过它将复杂事物抽丝剥茧,按照一定秩序分割排列于同一平面,藕断丝连;对于读者来说它是一条游览路径,决定着人们的观察角度和节奏,带来移步易景,柳暗花明的精神体验。参数的设定要根据图表内容和目的来决定,常用的参数有时间、距离,观察对象的物理特征(体积、温度等)和抽象的因素(影响、规模)包括心理因素等等。参数的安排要分主次,一般来说,主参数是符合人们认知和阅读习惯的元素(比如时间,距离),它们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贯穿图表始终;副参数提供一种观察角度或展现某种规律,它们可以穿插于图表,但要注意不能过于琐碎。有的参数本身就是信息核心内容,可以达到提纲挈领之效;有的参数是为了帮助理解晦涩无序的信息或者枯燥的数据调味,起到顺藤摸瓜的作用。

参数化设计过程中,规则及语言、软件参数模型、参量与变量以及生成的形体都是显形可见的、科学可控的,这就与传统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仅依靠人脑黑箱生形的不可见过程形成了巨大反差。作为一种前沿的建筑设计手段,参数化设计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还有非传统的创作方法和思维方式,给当今建筑的创作带来了多种潜在的可能性。

日本设计师佐藤雅彦在《F通过》一书中的参数设计示意图

但是正如当今医学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甚至能够研制出仿真度很强的人体,细胞可以被复制,神经元可以被模仿,可是人的思想是无法复制的。所以只能是“仿真”而不是“真”。人的综合性思维是无法取代的,电脑也是靠人来创造的,它只会根据人给它编的程序来做出判断,如果人不给电脑更新程序,那么电脑就没办法自己更新,更不会自己判断,就如同美国第一次登月在最后的降落的时候,因为工程师没有给电脑编入降落程序,导致飞船无法自动着陆,最后还是宇航员自己手动着陆的。

所以参数化设计自身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个概念只是被哈迪德等人“炒作”并逐步“放大”的结果。不可否认最近“参数化设计”的概念越来越多的被各种媒体报道引用,甚至越来越多应用“参数化设计”的建筑正在拔地而起,各种教材、辅导班也如火如荼的开办,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参数化设计”。大家不能顶礼膜拜之,而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它。

设计师运用参数化设计做的饼状图

“参数化设计”表面上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时髦、时尚、非常能够代表当下生活观点、节奏的一种设计方法。虽然对此的研究不够深入,但研究的同时发现,参数化设计运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这是值得肯定的,反过来说,过于侧重于技术或者说是手段必然会受技术或手段的“束缚”,说重点就是“作茧自缚”。因为技术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殊途同归,参数化设计既不是建筑学未来的希望,也绝不是建筑学的歧途,它只是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也许将来随着技术的革新永放光芒,但个人认为它绝对不会发展成为建筑学核心,Architecture才是永恒的。

打个比喻,如同舞台,建筑学的核心也许是表演者,参数化设计或者什么电子脉冲化设计、电脑自动生成化设计就是拉大幕的,缺它们绝对不行,但它们就是上不了台面,因为他们不是舞台的核心。所以,电脑永远代替不了人脑,而这个参数化设计亦不能代表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它只能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手段,仅此而已。

附:

参数化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004年前后,我国建筑界开始对参数化设计予以关注。但只有少数先锋建筑师比较感兴趣,并将其作为设计工具进行建筑形象的探讨。而在此之前,在世界主要的建筑事务所以及主要的热点城市,数字技术已经开始形成了影响。

2006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参数化设计,同时,建筑教育领域开始大范围地教授数字技术,更多建筑师开始使用数字工具进行设计。当年的北京建筑双年展还展示了6个通过数控设备建造出来的建筑装置。由此,业界对参数化设计的关注开始深入到如何用数字设备进行数字设计作品的实施、构建的加工及进行建造的层面。

2008年,更多的建筑院校学生参与进来,并与众多建筑师事务所一起,一方面对建筑的非物质层面进行探索,另一方面研究利用数控工具建造数字化设计的作品。“数字建构”成为关键词,既强调了建筑设计要在计算机条件下进行形象建构,还提出更要用实际的数控工具来进行建造。

近年来,参数化设计在建筑界越来越受到认可,及至2010年,参数化设计的概念更为普及。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