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春来茶馆 畅所欲言  > 正文
春来茶馆 畅所欲言
发布时间: 2010-04-26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春来茶馆”第二期·开幕

人物:布正伟,中房集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兼布氏创作室主持人;罗隽,达奇国际董事总经理;王戈,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韩林飞,北京交通大学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郑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总工办高级建筑师;徐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六所建筑师;张国庆,北京筑通建筑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师;畅言网编辑3人。

时间:2010年4月15日,下午14时至16时30分。

地点: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四层。

第一幕·关注建筑寿命

幕起

近日,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却只能持续25~30年。一边是新建筑一片片拔地而起,一边是破房子一排排“壮烈牺牲”。房地产开发和旧城改造,是我国关于建筑的“一币两面”。此番言论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大媒体、民众更是将中国建筑的短命问题来个“寻根究底”。作为建筑师,对“短命建筑”肯定有很多话要说……

畅言网编辑:欢迎大家来到畅言网“春来茶馆”做客,今天,我们这里建筑界大腕齐聚一堂,共同畅谈业内话题。在此,畅言网对大家的支持表示非常感谢,希望大家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为行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下面,有请我们今天的客座嘉宾主持韩林飞教授与大家一起进入话题。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韩林飞

韩林飞:非常感谢畅言网给予的这次机会,我们坐在一起聊一聊大家都很感兴趣的话题,因为大家都很忙,难得坐在一起谈论专业性话题,今天既有我们的布大师,也有我们海归建筑师的杰出代表罗隽博士,还有我们国内知名设计院的资深设计师和年轻的建筑界新秀,再加上畅言网精心准备的这两个话题很有时效性,我想今天大家也一定会畅所欲言、并为业界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建筑的寿命问题是我们目前关注的核心问题,一边是新建筑一片片拔地而起,一边是破房子一排排“壮烈牺牲”,身为建筑师的我们是怎么看待这个话题的?下面,先请布大师开聊。

布正伟:仇副部长在讲话中说,中国的建筑寿命只有25-30年,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所曝光的统计数字首先是让我吃惊,但吃惊的同时,也感到欣慰:我们国家敢于面对现实,建筑领域中负面信息的透明度大大增加了。大家都知道,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在印尼巴厘岛也将召开全球气候峰会,面对“减排”“降能耗”形势的压力,这个数字的曝光,无疑不是什么好事。但能这样做到信息公开,确实是敢于正视现实的表现。与此同时,我认为笼统地去讲这个数字也是不行的,应该有必要的分析,要分清“不可避免的”和“完全可以避免的”两类情况。

中房集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兼布氏创作室主持人布正伟

要承认有不可避免的因拆迁而导致建筑寿命短的现实。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实在太快了,20年更新一次的城市总体规划已跟不上趟了。改革开放早期还没有CBD的概念,现在提出北京的CBD又要东扩了,这就难免还要拆、改不少原有建筑,广州、上海和内地超大城市,都有类似的情况。另外,很多中小城市的发展,也需要重新规划、重新审视,何况有的规划理念本身就有问题。不少实际情况是,你不想拆还真不行,因为熟地有限,生地问题更多,我们又不能把建筑都挤在一起“穷将就”。我曾在山东东营的黄河口区做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该区已申报建黄河口市。由于地处黄河入海口,地理位置很重要,所以不能马虎,但又不能另征新地新建,必须对原地段的建筑布局进行调整和改造。其中有两栋政府办公楼房正好都靠近大马路,现有的行政中心就在这里。作为政协和人大办公的一栋老楼可以更新保留,而要全面考虑城市的空间功能、人流分布和交通组织等因素,就只能拆掉另一座老楼,在其后面的位置上按新功能要求另行设计修建。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住宅建筑的拆迁改建也与城市的快速发展相关。过去规划的住宅大都是低层的,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充分利用现有市政设施,也都只好拆掉改建高层。所以,我们要客观地去讲,看看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拆建,究竟占“低房龄”总数的比例是多少?

当然,我们现在要格外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是哪些完全可以避免的“大拆大建”。其中也包括该保护的有价值的建筑未给予保护,或者,可以更新的建筑没有给予保留。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一些地方领导中的决策人不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去考虑问题,没有按照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规律去办事,为了显示“政绩”,很多建筑建得不是地方,建筑本身也免不了是“乌拉稀”货色。瞎指挥,插横杠,最后导致的结果,往往就会出现“一届(领导)班子搞一个(建筑)样”、“领导班子换届时,瞎拆乱建常有事”的荒唐情景,其实,这正是一种更严重的官场腐败!

还要说明一点,我们和西方建筑的参照系是不一样的,不要生硬类比。西方很多建筑如果不是被二战毁掉,存在几百年是不成问题的,因为绝大部分建筑都是石头或钢筋混凝土的。我们的传统建筑则多是木结构或砖混结构,改造更新起来,不仅功能发挥有限,而且寿命也很难延长。另外,西方早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规,这方面,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了我们和他们的情况无法相比。总而言之,我认为应该多加分析,一是一,二是二,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建筑的短命?哪些是不可避免的?哪些又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有这样,我们建筑师才能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去积极应对,如何去寻找避免乱拆乱建的策略和方法。

韩林非:关于“建筑寿命”的问题,我们再请罗总聊聊他的经验。

达奇国际董事总经理罗隽

罗隽:在英国,即使是很多古老民宅也依旧得到很好的保留。英国很少有把一块地上的既有建筑全部拆掉重新建筑的情况,往往是在一栋老建筑上,把表皮留着,然后在内部进行改造,结构能保留的就保留,结构不能保留的改造后,也会把内部空间做的非常新颖、时尚、现代,比如前几年赫尔佐格改造的Tate Modern美术馆,是在一个老的发电厂,保留外部结构的情况下,进行的内部空间改造。

从这个方面,结合刚才布总所讲一些原因,我很深切的体会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旧城改造大规模开始,但过程有些“偏颇”。原因可能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过太久的压抑,我们的文化体系被破坏的比较彻底有关,中国人已经没有太多精力去顾及或者追溯一种“精神内力”,而完全被一种短期利益的“魔咒”所控制,只讲求速度,我接触到很多项目,包括以现在刚接触到的一个住宅项目为例,业主非常“焦急”,别的不管、在两个月内把“活干完”,尽快开工、建房、出售、套现、盘活资金。

官员也不例外,在四、五年的任期内要出成绩、出效益、要提拔,这些就要求短期内高速度的经济发展,而不顾及长期的发展取舍。这种短期利益的驱动,与我们的文化形态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仍旧不是一个完全的现代社会、工业社会,还是一个“农民社会”,以农民文化形态为主导,这就决定了整个社会在看问题、做取舍时一定是一种短期行为,“快出效果”,造成了建筑“短命”的一种必然文化氛围。

欧洲人不管是从城市规划还是建筑建造,都是从一个长远的角度考虑。举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学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规划理论,从那时起到现在,已走过一百多年,从田园城市、卫星城到“新城运动”、多核心城市规划的实践,一直到今天的生态、低碳城市模式,在我看来,英国(伦敦周围)已经实现了“田园城市”的规划理想,稍微对英国有了解的人,就能够明白英国的城市发展已经完全把低碳、经济、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模式落到了实处,伦敦与伦敦周边的卫星城之间的关系完全处于一种优美和谐的城市氛围中。一个理念从提出来后,用一百多年的时间去实施,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人思考。

而在国内,急功近利的发展心态让人感到“失望”,大家没有办法取得国外那种把一个建筑做到极致、精品的心态,这是我从文化形态的品质去分析对比中国建筑所处的“尴尬环境”最根本的一个症结所在。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