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转眼间步入建筑专业的学习已经两年多了。回望这两年,感谢学院和老师的帮助,让我幸运地在建筑的世界里痛并快乐地茁壮成长。我愿结合自己的体会,对建筑教育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一、注重基本功的教学,引导学生培养感性认识。
刚步入建筑学院,同学直接进入专业课的学习,这时会突然发现从前擅长的十八般武艺,赖以获得多年荣耀的利器,多数都失效了,于是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倍感困惑与迷茫。一个学期过后,同学仍发现自己进步甚少,何为建筑?为何学习建筑?根本摸不着深浅。于是不少同学陷入困惑和痛苦,甚至转换专业。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学院从一开始便需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鼓励学生积极面对问题,防止学生走上理解的误区。
由于建筑的深入学习需要建立在强大的人文、建筑知识背景之上——而这也正是考入建院的理科生最为缺乏的知识储备,于是鼓励学生尽量多地阅读书籍并提供合适的书目和图书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专业课老师则可更多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抄图、写生乃至草图的勾画等。鼓励学生在设计前多做先例分析,通过对名作的模仿学习培养自身的审美观和空间感。任何学习都需要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一再要求学生设计的想法,对于新生来说只会徒增压力。
二、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学生思维。
大约经过一年的学习,随着一定原料的积累和对空间认识的加深,同学跳出单纯的模仿学习,开始强调设计的立意和想法,及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认识。在这样一个阶段中,同学常常容易陷入标新立异的想法无法自拔,花上设计周期的一大半来完成想法构思。而与此同时,很多老师一再要求学生的想法,对于不甚满意的方案构思则不予讲解。于是同学在自己和老师的双重压力下,熬夜、逃课,有的甚至一蹶不振,自我放逐。面对这些问题,作为老师,应该帮学生把握时间和分寸,正确引导学生思维。若发现好的构思就积极肯定,鼓励学生继续往下推敲结构和细节;对于一段时间想法构思仍不甚满意的学生,则积极指导其通过结构等控制因素完善构思并鼓励其加紧进入之后的设计环节;当同学过于执著于设计开始的想法构思,则可安慰开导其构思只是设计的一部分,并无确切的优劣之分,完整的设计才是成功。曾经有个出国留学的学姐提到,中国的专业课教师往往过于严厉,吹毛求疵,容易打击同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国外的教师却恰恰相反,他们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对于资质一般的同学也是积极鼓励,少有苛责。国内的教师一般都非常的认真负责,如果能够再多一点耐心少一点苛求,便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和积极的心态。
三、慎重开设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
建筑学院通常开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等专业,而大部分的院校都采取低年级共享基础课的措施。不论是何专业,低年级学习的都是建筑设计。这就造成了非建筑学专业的同学在大三接触自己专业课时的迷茫。习惯了建筑设计的同学很容易关注细节,运用建筑的思维和手法解决问题。但这往往也成了自身学习的障碍。自己专业课的教师甚至要求:除了空间感和手绘的本领,之前学的都应忘掉。于是对于非建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大三又是一个迷茫摸索期。除掉大五实习和毕业前的准备时间,这些同学真正学习自己专业的时间少之又少。面对这些,学院或许可以为不同专业开设一些相应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初就对自身专业有所了解和接触;即使相同的基础课程学院也可以对不同专业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课程要求,重点培养学生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有利于同学的学习和发展。
常有人说,建筑系学生太过辛苦,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对建筑的满腔热情和建筑设计中的无限快乐。大三的我今后的路还很长,一路上有学院和老师的指引与陪伴,我们会做得更好。
作者系某建筑院校三年级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