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热衷的是政治地标、新城地标、商业地标、产业地标,是摩登天空;百姓钟情的是怀旧地标、美食地标、约会地标、精神地标,是充满记忆的大地。但你主动或被动地历经了对地标的兴奋、妥协与合谋,久而久之,城市的地标就是你的地标。
这就是我们的家,地标如林的城市。脚下是水泥和柏油,头顶是日新月异的摩登天空。带给过我们温暖和熟悉记忆的城市所在,因为旧,被强行清除;而新诞生的各种巨大体量的建筑怪兽,远远超出个人的城市臆想,让我们目瞪口呆。
地标的英文LANDMARK,直译是大地上的标记;中文常代指标志性建筑;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每个城市的标志性区域或地点,或者能够充分体现该城市(地区)风貌及发展建设的区域”,并列举了“时尚策源地”、“约会中心”、“城市外景地”三方面的功能——这种解释很狗血。
现实中,第一视觉常被理解为高和大,第一印象常被理解为震憾和突兀,第一记忆常被理解为“之最”和唯一。在此逻辑下,地标往往变成了造价十几亿到上百亿元不等的建筑工程项目,变成了财富和技术的炫耀。而充满匠心又和谐的第一视觉,谐调和有参与体验的第一印象,融合城市文明和本土价值的第一记忆——这些可被个人反复咀嚼体会的地标情感,被弃置。
现实中,地标的土木工程性(高度、面积、体量、造价)、视觉性(造型的视觉化)、符号性(被投资方、官员和传媒命名的象征性)被人为地过分地强化,而地标的存在合理性(方案争议、建设过程中的思辨、文化合理性)、民间性(参与度、互动性、体验性、循环再生性)和时间性(方案确定与建设工期的合理时间)被人为地过分地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