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李晓东:有多少建筑可以永恒
发布时间: 2013-11-28   来源:网友流年┈━═☆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每一座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

毕业后李晓东远赴荷兰,在国外求学、工作多年,并坦言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使他对中国本身的文化和现状看得更清楚。“没有比较的话你只有一个世界观,有了两个以上你便会对其中某一个了解得更为透彻。” 从丽江玉湖完小、福建平和桥上小学到怀柔篱苑书屋,李晓东的作品都展现了东方传统文化与当代建筑理念的精彩对话,对于为什么它们都修造在偏远乡村,他解释道:“在农村盖房子能将我的建筑理念完好地实现,是我对建筑设计的探讨,也是实验研究的过程。”

当我说起建筑师是工程师和有艺术气质的知识分子的综合组成时,李晓东紧接着补充道:“还应该是有文化气质的!” 他认为建筑所包含的内容博大而广泛,艺术和科学不足以成就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对文化的广泛认识能让你更好地解读当代视角下的民族性,抽象、个体的艺术表达和技术表达只能产生独体的建筑,并不能对文化或是地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福建平和 下石村桥上小学

每一个设计方案形成前,李晓东所思考的内容一定紧紧地指向建筑背后更丰富的内容表达。“每一个建筑承载的意义不一样,做设计之前找对切入点,在哪一点上能为建筑学的发展做出某些贡献,这是一个独特的思考过程,使得每一座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

对地域文化的思考,使他经手的设计项目浑然天成得像是原本就生长在那个地方。2010年阿卡汗建筑奖获奖作品——一座特殊的 “桥上小学”,便是李晓东对自我建筑理念的全新探索,实现了中医理论与建筑之间的跨界对话。中医讲究系统治疗,根据病因找到根治的方法,像针灸疗法就是通过一个点的介入从而达到整体的修复和平衡。他便是要通过建筑为切入点,调整和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

福建平和县下石村中心的这两座圆形土楼里生活着两大家族,传说旧时互为仇敌,便以中间的溪水为界,不相往来。时至今日,李晓东发现当下土楼村寨间的问题出在公共社区的缺失,他以桥上小学的建筑形式连接了两座土楼,一个全新的社区概念的建立,激活了这一古老村寨的生命脉络。建筑改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如今桥上小学已成为了下石村村民倍感骄傲的社区中心。 

云南丽江 淼庐

可持续的当代建筑

建筑所蕴含的时代意义不言而喻,在李晓东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他如何用最当代的建筑语言完美承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多地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用蒸馏的方法将当地的特殊气场提炼出来,以当代的建筑形式表达,这样的反馈一定会出来好的建筑。可持续性就是很当代的建筑语言,高技术并不代表了当代性,有时候非常传统的手法更能得到可持续的效果。” 位于雪山脚下的私人宅邸 “淼庐” 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工程大部分由当地村民完成,以当地人所能理解的瓦片作为建筑材料,以引入的雪水改变局部微气候,参考纳西民居的 “三坊一照壁”,也应对功能和地理位置做出改变,对传统纳西文化作出新的诠释。

建筑的可持续性也是在为人们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助力,当问及李晓东是如何看待当代建筑中人与空间的关系时,他顿时感叹这是一个太大而复杂的问题。“人与环境的互动不能一概而论,和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建筑的发展从人与自然的不分你我到后来隔绝室内外空间、强行营造人为的环境,他希望未来的建筑多以第三生态的形式出现,提高人与外界的交流、减低对空气调节设备和技术的依赖,形成可持续的建筑形式。

云南丽江 淼庐

合适,是平衡两者的桥梁,恰到好处的也是可持续的,这就是非常当代的建筑概念。” 无论是高技术手段还是传统方式,李晓东都乐意将它们融入进自己的建筑设计中,说到这里他套用了一句过去的口号——实用、经济和美观,而放在当下这应该就是建筑的可持续性所表现出的最终状态。

目前,李晓东正参与设计位于巴厘岛的印尼文化中心,对热带的理解、可持续、以及建筑本身可以给世界提供什么⋯⋯是他新的思虑。李晓东坦言他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对特殊地域气场的感知,以及对文化和现代建筑的解读和反思。从功能和情感上打动人,李晓东的设计作品展现出一种非凡的人文气场和落地生根的别样美,建筑于我们不是本该如此吗?

云南丽江 淼庐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