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照明,让生活更美好  > 正文
分析师:建筑照明设计存在的六大缺陷
发布时间: 2011-11-09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图片来源:百度

弊端三:高端设计的不屑

高端设计领域的设计师、资深大师和行业领军人物高高在上,苟安于自己的地位和以往成果,对于即将到来的变革并未完全尽到自己的责任!这一点可以反映在:中国近几年引入了大量高端的建筑领域的设计,这些设计在享受国家财政的巨大支持的同时并未起到合理诱导国内建筑节能改革的作用,相反却引发了新一轮各地奢华建筑建设的浪潮,这对于中国当前的生态形式起到了不良的影响作用。像LED照明、自然光照明、节能宜居建筑等都没有大力推广,反而是一味的强调奢华。

作为行业的高端,大师们有更多的机会对世界各地进行考察,他们具有高深的文化与学术造诣而且多半经济非常宽裕。小设计看不上,大设计又不能发挥自己的权威,提出自己的合理化的建议,致使中国建筑及装饰设计进入两个错误而且极端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普通百姓在绿色设计面前无所适从,为全民性资源浪费而埋单;另一面是各级地方政府“未富先奢”的花费巨大代价引进仍需花巨大代价进行维护的花瓶般的事物。

弊端四:中国设计类专业分散、项目设计不连贯造成统筹规划困难

在发达国家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同时也是一名家具、饰物、及照明设计师;而一名家具设计师很可能还是一名能工巧匠!而中国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却是分离的,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照明设计分别立科,甚至家具设计被归到了工业设计中!这种人才培养结构造成了国内设计领域项目设计不连贯的弊端。建筑设计师完成土建结构设计后就将建筑毛胚甩手给了室内设计师,而室内家具体系多半只能选购市场成品。这种设计接力棒体系不利于内外一体化设计的优秀建筑室内作品的问世,这就是中国始终不能在标志性建筑设计中夺标的一个原因。

试想一下,拿到建筑结构土建图纸的室内设计师,首先是要对空间布局进行现实功能化的布局、实现空间艺术化,这个过程中很多原有空间结构会被提出修改。这种修改几乎是不考虑建筑外观的所谓室内延续的,其过程往往是拆墙凿洞般的所谓空间艺术化改造,形成材料浪费就是必然的了!在协调上的问题上,这种建筑各个环节相互剥离的建筑设计模式制约了设计师对建筑全局的把握,相互之间甚至形成责任的推卸。而建筑节能体系的的设计横跨了这种分工的界限,建筑照明领域的设计也是如此。现行设计体系下很容易就变成了扯皮,需要相互协调的环节增多将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建筑成本。

图片来源:百度

弊端五:一线设计师疲于奔命   丧失自己的风格和思想

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我国GDP连续20年持续高速的膨胀,国内建筑及建筑装饰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巨大发展;各地建设项目的蓬勃进行,新开建筑项目层出不穷,室内照明设计也是日新月异,中国俨然成为一个火热而巨大的工地!相关领域设计师在迎来大发展大机遇的同时面临工作量增大的压力。设计业务的增加使得多数设计工作者终日疲于奔命,对自己领域的设计过程逐渐陷入“思想贫乏”的工作状态,致使专业研究的深度、广度大打折扣,相互雷同的毫无风格的项目工程累累皆是!毫无创意的室内装饰照明系统一抓一大把!奢华浪费的建筑照明设计随处可见!难怪国外设计界的朋友会说“中国设计师在春风中丧失了自己的风格和思想”!

弊端六:设计师被动媚俗的尴尬境地

经济的腾飞,短期内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造就出成千上万的所谓“先富起来的人”,这些新兴的富人并不乏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但是在这一人群中,他们所拥有的财富并不都同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内在的品味成正比。然而,正这一人群却越来越成为了新兴市场投资与建设的中坚力量、设计师需要服务的对象!十年艰苦、一朝登天,他们拥有极强的支配意识,往往在工程方案设计中要求设计师遵从自己的意愿!因此,在这个特定的市场阶段,绝大多数建设项目都具有浓烈的“甲方意志痕迹”、不论这种意识的品味是个什么层次都会通过设计师之手付诸实施。大量的缺乏科学论证、文化艺术品味、盲目奢华堆积的建筑及装饰项目便如雨后春笋般的片及中国的大街小巷了。特别是在室内装饰设计上,有钱的人大都喜欢奢华的装饰,想要在家装上体现自己的财富实力,而忽略了节能环保,一味的要求设计师按照他的意愿来进行设计,很多好产品像LED照明、LED装饰灯等没有用武之地,导致很多好创意根本就没有地方实现。

部分设计师也在这轮行情中迷失了自己,至少我认为是大多数设计师为了基本的生存、再加上超负荷的工作以及外界的干预,媚俗成了对付这类设计的普遍做法!但可悲的是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丧失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还有自己学术素养、自己的心态,陷入了某种意义上的沉沦!对于关乎国情、民生、环保低碳的生态问题能够坐下来思考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