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寻找台湾建筑风格  > 正文
谢英俊:永续建筑,协力造屋
发布时间: 2014-02-20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谢英俊

1999年,谢英俊45岁,台湾发生了著名的“921”大地震。作为淡江大学建筑系毕业的执业建筑师,谢英俊应邀前往灾区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在此之前,谢英俊的建筑师履历和其它建筑师并无大的不同,设计最多的是电子工厂的厂房,也有几个城市建筑让他获得了名气。机缘巧合,正是帮灾民重建家园带给了谢英俊走出一条与众不同之路的机会。而他的建筑理念也清晰起来,概括为八个字:永续建筑,协力造屋。正是这个实践为他在台湾赢得了声誉。其作品获得2002年第三届远东接触建筑设计佳作奖、入围2004年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获得2005年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组委会特别奖、200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参展、2009年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大奖组委会特别奖。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大奖组委会特别奖入围理由:最具社会关怀之建筑师,以为弱势族群争取居住权及协助其自力造屋为职志之建筑师。

自台湾发生921震灾及近期四川震灾均见谢英俊,穿梭于震灾发生之处,提出自创之协力造屋工法,有效解决灾户居住问题,具思考及行动能力,为建筑师投入非盈利性公共服务工作及关怀社会之典范。台湾921地震后,参与灾后重建,提出永续建筑与协力造屋的理念。

大地震发生后,台湾官方以各种方式支持每个受灾户50万新台币重建家园,但传统的建造方式——画好图纸,请来施工队,自己则闲在一边看着——所需要的资金远超过这个数。有积蓄的可以自己贴钱,穷人怎么办?“什么是穷人?穷人就是银行不会借钱给他们的那些人。”谢英俊说。他要帮助的正是这样的穷人,仅有不到300人的邵族部落。

谢英俊的方式是就地取材、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并组织和执导部落内的失业人员自己动手盖房,最终为邵族人建起了品质还不错、又省下了施工费用和购买大量原材料费用的房子。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持续推进这样的工作。而他的建筑理念也清晰起来,概括为八个字:永续建筑,协力造屋。正是这个实践为他在台湾赢得了声誉。

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后,谢英俊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印尼亚齐,为当地的灾民提供服务。他把在亚齐盖的房子克隆了一个到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是一个高脚屋,地层离开地面一米多,墙体很薄,典型的热带建筑。然而他在印尼的工作进展不起来,“除了中国,哪个国家的重建都得拖上10年”。

就是在2004年,谢英俊认识了温铁军,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院长。两人交谈不久,发现理念一致,谢英俊马上坐火车到了定州,自此在学院里安营扎寨。他在学院里建立工作室,自己筹钱盖了地球屋这几座示范房,还聘用了几名建筑系毕业的大学生跟他一起工作。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资金紧张,只提供相关的配合,不出一分钱,但谢英俊已经很满意了,“不赶我走我就很高兴啦”。

谢英俊在定州的第一件作品,是一座厕所。他和来自大城市建筑系的大学生一起动手,这些来定州参加暑期工作营的年轻人用随手捡到的材料在晏阳初乡村学院里盖起一座厕所,外形和乡村茅厕没有太大区别的厕所,然而它却是谢英俊所推崇的“粪尿分离式”环保厕所。谢英俊欣赏粪尿分离的理念,他认为城市内30%左右的生活用水被抽水马桶冲掉了,很不环保,城市里早晚也会使用这种厕所,这会是个大趋势,他也正在研究使粪尿分离马桶进入室内的方法。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实行起来的难度可以想象,虽然未来可能共同陷入资源枯竭的境地,习惯了抽水马桶的城里人谁愿意回到自己动手清理排泄物的时代呢?但谢英俊信,不但信,还在做,在推动。

在2004年底的一场演讲中,有人问他有没有企图心对整个都市做一些大的企划,谢英俊回答说,我们现在最大的企划就是对中国大陆做的那些房子。有8亿农民的房子要等我们去盖,有没有大?够不够大?

“豪宅”地球屋

还没有完工的地球屋001号、地球屋002号立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院子里,这些和那座茅厕都是谢英俊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谢英俊为中国8亿农民所建的“示范屋”。每天早上7点多,村里的帮工就开始干活了,为焊楼梯铺地面等后期工作忙碌着,001号2005年3月开始建造,002号暑假期间开始建造,预计春节前全部完工,但目前看来可能要延期一点。

这两座房子都是二层小楼,面积在150平方米左右,采用框架式,即先由梁柱斜撑等构件相互咬合成框架,再填充墙体,这和北方农村盖房子的方式完全不同,比较而言抗震性更强,据说八级地震都能屹立不倒。

001号是木结构,偏向传统,柴门一扇,屋内的墙体处处有梁柱突出来,且不规则,楼上楼下分别搭了火炕。002号用的是轻钢结构,屋内墙体平整,整体上也显得更简明轻快。墙体填充用的是混和了麦秆的泥,土墙干了之后,刷了一层厚白灰,然后抹一层水泥。房顶则使用芦苇板覆盖,上面罩一层石棉瓦。室内设计有浴室和卫生间。

房子的建造费用约为5万元,其中包括了人工费用。如果农民自己建房,劳动力以村民互助,即可省去人工费,再算上麦秆等不需要购买的材料,只需不到3万即可建起来。

责任编辑: Ju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