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小约翰·洛克菲勒原本只想在洛克菲勒中心的地块建起一座歌剧院。随后的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使得他改变初衷,转而决心投资一处庞大的办公楼群,以为更多人创造就业机会。整个工程从1931年开工,延续了近10年,为纽约提供了5万多个工作岗位。项目聘请了两位赫赫有名但风格迥异的建筑师——胡德和哈里森担任设计。前者设计了帝国大厦,后者后来成为联合国的总设计师。他们按照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风”设计了最初的14栋摩天大楼,奠定了如今洛克菲勒中心的基本格局。
1934年,洛克菲勒中心落成,其14栋摩天大楼群因此成为美国人度过1929年经济危机的象征和骄傲,也成为世人心中美国资本发达与商业繁荣的象征。这种刻骨铭心的精神记忆,让洛克菲勒中心远超了作为一座城市综合体的单纯意义,在更大程度上变身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并在1987年被美国政府定为“国家历史地标”。
洛克菲勒中心可以说是现代世界最早的城市综合体。虽然当时其高度远不及帝国大厦,但其在物业上的丰富程度却远超后者。在纵横交错、高楼环抱的街道间,中心巧妙地挖出一块低于地面的露天广场,设计出高低错落的休闲区和消费区——涵括餐厅、写字楼、服装店、银行、邮局、书店等供广大市民使用的广场“海峡花园”和“下层广场”。两大广场同时是城市的和平绿洲,常年绿树成荫,飘扬着联合国的159面彩旗。广场正面有一座金光闪闪的飞翔着的普罗米修斯雕像,下面有喷泉水池,浮光耀眼,冬季可作溜冰场。广场周围有带状街心花园,供人们小憩,并经常举办各种展览。整个广场连结着地铁通道,据称每天有25万人次在这里上班、观光、消费、通行。如此的辐射,使得洛克菲勒中心成为仅次于华尔街的纽约第二中心。洛克菲勒中心也因此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城市建筑设计之一,其对公共空间理念的注重,引发了后来人们对“市民空间”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