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设计我们的校园  > 正文
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
发布时间: 2010-10-20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转载自:蒋洪池: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育学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城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地上崛起。大学城的发展喜忧参半,现在已到了关键时期。影响和制约中国大学城建设发展的根源是价值取向错位,即创建规划错位、发展模式错位和生存理念错位。只有及时地加以修复,才能保证中国大学城的健康有序地发展,这就要求做到:进行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完善发展模式,体现中国特色;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通常指的是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常常被人们称为"大学城"(University Town)。《教育大辞典》把"大学城"解释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1] 大学城的功能主要是为高校提供基础设施和后勤系统社会保障,通过一定机制吸纳高校入城办学。国外大学城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生成,如美国的波士顿,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大学城,它们都经过百年以上的历史自然形成;另一种是主动构建,如美国的密苏里、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等,它们是二战后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由国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多方合作而共同构建的。
  在中国,大学城建设是20世纪90年代继高校合并、高校扩招之后高教领域的又一大手笔。2000年8月,廊坊东方大学城拉开序幕,其后上海松江、北京昌平等大学城相继拔地而起,仅两年时间,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达50多座,涉及21个省、市。2002年投入325.89亿元,校园建筑总面积达1436.97万平方米,容纳高校134所,在校学生59.7万人。[2]  时至今日,大学城建设仍风起云涌,而且争先恐后做"大"文章,且有相当部分占用了耕地。

美国波士顿大学(图片来源:百度)

大学城在中国的迅速崛起,其原因主要是:科教兴国大前提,高校扩招大背景,城市化加速大契机。与传统办学模式相比较,大学城具有"社区管理政府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特色,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学城建设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供给,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办学质量",它闯出了一条"集约化"发展之路,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带来了蓬勃生机。然而,在大学城"蓬勃发展"的背后,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或隐藏着巨大的发展隐患。究其根源是发展价值观的错位,若不及时加以修复,就会演变成现实的"围城"和"大圈地"运动,重蹈几年前各地大建经济开发区的覆辙。因此,从理论上认清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并指导在实践中进行修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中国大学城建设的价值错位
  所谓价值错位,是指价值取向离开原来的或应在的位置。中国大学城建设发展中出现了价值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创建规划错位、发展模式错位和生存理念错位。现分述如下:
  (一) 创建规划错位
  规划是一种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行动的蓝图。中国大学城在创建规划方面,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错位:
  1、 用地规划趋大化
  一些地方政府对大学城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条件缺乏应有的论证,对大学城定位不准,草率从事,好大喜功,以致于大学城越建越大,廊坊东方大学城占地6.7平方公里,湖南"岳麓山大学城"占地44平方公里,河南"郑州大学城"和湖北"黄家湖大学城"都是50平方公里。已开工的"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占地17平方公里,二期规划43平方公里;南京"仙林大学城"规划面积则高达70平方公里……
  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兴建或拟建大学城项目,少则一两个,多则八九个,而且是集教育、商贸、房地产、娱乐等于一体的。在全国的50多个大学城的建设用地中,有相当部分为耕地,用地多为行政划拨,农民因征地获得的补偿偏低。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农民的根,这种大量占用耕地的行为是短视的非持续发展的行为。正如位于广州番禺区的小谷围岛上正热火朝天地打造"中国第一大学城"之时,当地居民却说:"大学城规划的时候曾说房不上山、树不能砍,如今小山丘推平了,树更不知砍了多少,岛上生态、气候都被破坏了,这可是广州的肺呀!"
  由于规模的扩大,又缺乏长远规划,使得大学城的"空壳"危机潜伏。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一些中小学已因生源不足开始撤并,而大学城却"大干快上",难免会出现招生不足、高等教育资源过剩的情况。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披露的材料,2002年以来,江苏共启动7个大学城和高校园区建设,根据规划,整个大学城建设将征地3万多亩,建设800多万平方米校舍,投资180多亿元,建成后将容纳60万大学生。而江苏全省每年的参加高考人数仅20多万人,其中的25℅的学生考到外省高校就读,如此看来,大学城的空壳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英国牛津大学(图片来源:百度)

可见,大学城的用地规化过大,会造成大量圈占土地,资源浪费,潜伏"空壳"危机,极易陷于"大圈地"的怪圈。
  2、 融资规划单一
  建设大学城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学校、社会等三个方面。一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如深圳、珠海大学城;二是以社会投入为主,如东方、上海松江大学城;三是多元化投入,如浙江宁波。但无论是那种投资方式,其最终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是银行贷款,而大学城建成后对于资金的返还,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配套服务经营;后勤社会化服务;旧校区土地财产的置换;教师和学生公寓的出售与出租;学生学费收入等,其中学生的学费和住宿收入是主要来源。所以,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廊坊东方大学城的开发者--东方大学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就已遭遇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大学城二期工程完工后投资已达50亿元人民币,但众多施工单位的巨额垫资偿还遥遥无期。据初步估算,东方大学城总负债高达22亿元。人们不免担心,东方大学城暴露的资金断裂问题,会不会在其他大学城重演。
  3、 管理规划缺失
  管理是大学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目前各地大学城建设发展中,管理规划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①用地管理混乱。按有关规定,经营性用地一律采用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征,但打着办教育的名义,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房地产商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从政府手中获得土地,开发建设大学城成了诱人的"经济蛋糕"。"大学城"成了业界升级的新捷径。很难说其中没有房地产商的猫腻在作祟--挂教育之"羊头",卖房地产之"狗肉"。这也难怪廊坊东方大学城首期规划的1万多亩用地中,高尔夫球场竟占了6640亩。此外,还有随处可见的别墅、度假村、美食街等。②大学城全国性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建立。这就导致各地建设大学城各行其是,盲目冲动。③大学城内部管理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从而影响了大学城的总体协调和城内学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加上大学城里的学生高度集中,学生课外生活和学习以属地管理为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也隐藏着巨大的违纪和安全隐患。
  (二)发展模式错位
  在国外,除了美国密苏里、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等是主动构建以外,其他大学城都是自然生成的。即使是主动构建的大学城,其推动力主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政府的推动只是这种力量的外显。纵观中国大学城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是廊坊东方大学城模式。由企业出资,实行"校企共建、学校为主、各校合作"的运行机制,其特点是大学城从资金投入、基本建设到管理模式,基本采用市场化运作。
  二是无锡中锐集团模式。由企业出资,实行完全意义上的民办体制,办学经费主要靠收费。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长负责资本运作,院长负责教学活动。学生自主管理,学生可以搞创业公司。
  三是宁波万里学院模式。万里教育集团创办于1993年,是全国首家将公办高校改制为"国有民营"的教育集团。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公办改制,实行"国有民营",所有办学经费全部由集团自筹,学校管理实行市场化的民营机制。
  四是深圳研究院模式。出资以政府投入为主,背靠国内实体大学,开设虚拟大学,现已有国内大学33所,香港和英美大学17所。注重培养高层次科技开发人才,注重高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
  五是宁波模式。采取"政府投、学校筹、社会助"的经费筹措方式,主要特点体现在"三性三化"[5]("三性"即主体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和功能多重性;"三化"即后勤社会化、信息网络化和管理法制化。)
  从以上中国大学城发展的模式简介中,我们可以得知:
  ① 中国大学城大多由企业筹资,企业起主导作用,以致大学城中企业属性、商品气息过浓,而缺乏本应具备的教育属性和学术气息。这样的大学城极可能蜕变为娱乐城、商品城。
  ② 中国大学城建设属于"主动构建"模式,但在移植这一模式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机械照搬现象,更多地关注大学城的形式,较少地考虑各院校的特点、内动力以及长远发展规划,缺乏对大学城发展动力的深入研究,无视中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的真正需要,盲目机械地"拉郎配"和"一刀切",把大学城变成几所大学的简单集合,这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和大学城生态圈的失衡。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