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双重身份下的研究与建造  > 正文
白林:做培养建筑师的教师
发布时间: 2012-06-28   来源:网友so投稿  转载自:北方交通大学、白林建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畅言网近期采访了建筑师白林,他更喜欢“学者型建筑师”的称谓,一直认为大学老师有建筑设计思考和研究的优势,多年的研究教学和设计实践中,白林老师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念——建筑是思想(文化)的容器。同时,在教学中,他研究探索出一种清晰坚定培养人才的思路,总结出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对中国建筑教育存在的问题认识透彻,在对建筑教育反思的基础上,实践着自己的观点,在培养人才上倾注大量心血,在未来希望他的学生成为“会做人、能做事、喜欢做建筑”的人 。

畅言网:学院派建筑师并不是一个流派,他们是以建筑高校为依托、又与传统意义的教师有明显区别的特殊身份的建筑师,您如何看待这种特殊身份对建筑设计思考和研究的优势?

白林:建筑是思想的容器。建筑师的建筑观非常的重要。建筑是什么?设计是什么?建筑设计是一个很特殊的专业。既简单又复杂,既需要理论基础,又实践性很强。既被业内人士痛恨,又被行外人士羡慕的职业。没有人可以说,自己与建筑无关。建筑几乎和空间、水、食物一样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人可以离开它。建筑,一般普通老百姓谁都可以对它品头论足,但是,专家学者甚至权威却很难说清楚它的好坏美丑。许多人学了一辈子搞得很糟,许多人非科班出身却搞得很好,甚至,成为国际大师虽不能说比比皆是但也并非凤毛麟角。建筑,就是这么一个有意思的带点神秘性的专业。 

本期为学院派建筑师,我更喜欢“学者建筑师”的说法。当然,大学里的建筑师不见得都先锋,个人小事务所未必不前瞻、不学术。从世界范围看,小事务所更前瞻、更先锋、更个性。这种现象似乎不分土洋中外,是建筑领域的一个特色。仔细分析,似乎国外大师级建筑师非高校教师身份更多一些。如,柯布西耶、赖特、路易斯康、贝律铭、矶崎新、黒川纪章、安藤忠雄、畏研吾、扎哈、库哈斯等等。其中也有一些是从“在野”的身份中打拼出来,出名之后,被请进大学执教的。

我一直认为,大学老师有建筑设计思考和研究的优势,做设计应该与设计院有所不同,做设计应该与设计院有所不同,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性、前瞻性、学术性。它有两个意义:一是对大学教育的意义,二是一种社会职责意义。即使作品不能发表,至少应该达到将其做为教学案例讲给学生听的水平。我在北方交大做建筑系主任时,曾要求老师们将自己做设计以及思考——思想、理念、方法、过程等的设计实践探索开课讲给学生听。但是,遗憾的是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这样的要求,学院派建筑师的大部分人也没有这么做。绝大部分大学的教师做设计与设计院没有什么区别——做项目挣钱——成为甲方的工具。很多老师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作出真正好的设计作品。倒是一些大设计院有许多很好的有学术风范的建筑师,但是大学又不太给他们与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

“自古江湖多正气,向来官场有恶风。”这也许就是中国社会的现实,一直无法改变,但是又都在努力想改变的现实。 

畅言网:在多年的教学和建筑实践中,您形成哪些自己的建筑理念?或者是形成哪种建筑观?

白林:我在交大建筑系曾经开设过一门很受学生欢迎的课——《设计方法论》。开始两年只讲理论性的内容,也讲一些他人的实例,但效果一般。从我开始开设设计事务所之后,就将我做过的每一个设计项目都做成教学案例。将自己做项目中的思考,自己的理论、自己的思想、方法、理念、过程等讲给学生们听。效果非常好。上课我从不点名,但是学生一直都是满的。甚至有两位老师——北建工一位、清华一位,对我讲,“听说你在交大开了一门——《设计方法论》课,很受学生欢迎,我去听听。”“我半开玩笑地说:这是我自己开发的课程,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不能随意来听。”至今在网上还有对此课的好评。在多年的学习研究教学和设计实践中,我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念,也就是我的建筑观——建筑是思想(文化)的容器。

建筑观是建筑师做建筑的根本。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建筑观就做能出什么样的建筑。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事。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人、做事是做建筑的基础。这是我们多年来,建筑教育和设计实践得到的深刻体会。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