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SoHo),即South of Houston Street之英文缩写。它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的西南端,是一个占地不足0.17平方英里,居民人口约为6541人的社区。
苏荷区地方不大却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时尚著称,成为到纽约旅游的游客必到之处。可是谁又会想到,50年前,这里是一片颓废的工厂区,更因为一条拟修建的快速路使这里的50栋1869—1895年建造的独具风格的铸铁建筑(Iron Cast Architecture)险遭拆除。幸亏有保护古建筑人士的侠肝义胆,以及居住在这个区 域的艺术家们的奔走相告,才使得这一社区的旧城风貌保存下来。

纽约苏荷区一角(图片来源:百度)
■铸铁建筑———纽约人自己的建筑风格
铸铁建筑是流行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一种建筑风格。据说它的最早创始人是一位名叫波加达斯(J.Bogardus,1800至1874)的美国建筑师。
当时美国步入工业化时代,纽约成为全美制造业中心。铸铁制品由于成本低又可以大规模生产,迅速替代了大理石建材与花岗岩。这种新型建筑材料承重力强,又可以根据客户需要生产出千变万化的造型,用作工厂仓库、厂房的建筑材料是最合适的。一时间工厂主、商人们要求建筑师按照法国第二王朝的建筑风格,将铸铁 弯曲、油漆,模拟成大理石圆柱和拱型窗户。到了19世纪末,几乎整个苏荷区都是这种铸铁工艺的建筑。
纽约人将古典主义的浪漫与工业化社会的现实需求在铸铁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统楼房”(loft)———艺术家的天堂
二战后,制造业不再成为纽约市经济的支柱产业。许多工厂开始搬出苏荷区。苏荷区的许多楼只好空着,时间一久,就“万户萧疏鬼唱歌”了。
20世纪30年代,欧洲社会的动荡与战争使得许多闻名的艺术家移居纽约。他们的到来推动了美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艺术家。
此外,每年有大量的艺术院校毕业生来纽约寻找工作。艺术家们很快发现,在曼哈顿租金昂贵,很难找到可以从事艺术工作的空间。
而苏荷区大量闲置房屋,空间大,租金便宜,艺术家们纷纷租用这样的空闲房,俗称统楼房(loft)。苏荷区的人文环境因艺术家们而全然改观。
■移平苏荷区———曾被看成最人道的“义举”
二战后,金融业、广告业、大众传播业成为纽约市的支柱产业。许多大公司在曼哈顿岛上设立总部,导致交通拥堵。为此,纽约市政府拟修建第一条东西向的快速路,以缓解交通压力。
洛克菲勒财团的大通银行要求扩建办公楼,也主张移平苏荷区。华尔街地区寸土寸金,紧邻的苏荷区便是大通银行觊觎的对象。
一些私人民间团体也要求市政府立即拆除苏荷区的“贫民窟”,为那里的几千户家庭建造更新更好的住宅。
当时,美国许多城市的行政当局将“移平”、“贫民窟”当作整治旧城区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一般美国人的眼中,折除旧建筑也被认为是这一种“人道主义”的义举。
■无私者无畏———保卫古建筑的人士结成同盟
快速路的兴建将会导致包括苏荷区、“———小意大利”街区、中国城、下城最早的移民的遗迹在内的许多人文景观的消失。
1960年,当纽约市通过了修路方案时,来自格林威治村、小意大利社区的居民推举作家兼城市保护理论家简·亚格布女士(Jane Jacobs)为他们的代表与市政府对话,要求市政府保护他们从小生长的历史街区,保卫纽约文化。苏荷区的艺术家们也行动起来。
由建筑师及工程师组成的“铸铁建筑之友”发挥了重要作用,呼吁保护苏荷铸铁建筑群。
纽约市的市民对此事寄予广泛的同情。他们在报纸、电视台和电台纷纷发表意见,支持艺术家们。
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969年7月,市长林塞公布建造快速路的计划将永远“胎死腹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