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潮流与时尚的代名词
修路计划虽然搁浅,但旧城改造不能放弃。纽约市政府与规划、立法部门出台了以下一些政策与法规:
1、答应艺术家们自筹一部分资金与开发商一起建合作公寓。在统楼房的底层只能用于商业用途。这项政策颁布后,在艺术家们涌入苏荷的同时,画廊开始出现了。 1978年,共有77家画郎在那里开业。
苏荷区经济也开始复苏,统楼房的房租开始与曼哈顿岛一般公寓的房租比肩了。80年代,苏荷区成为“雅皮”一族的住宅区。
2、采用“以旧做旧”的改造方案,不能破坏楼房的外在面貌,改造的只是其内部的设施。
几年前,我曾亲眼目睹了格林街的一小段路面的重新修建:几个人(也许是艺术家)拿着石块敲敲打打,趴在路面上反复端详,对于石头不能令人满足的棱角反复修正,使它看起来像有马车轧过的痕迹,以便游客可以在此地发思古之幽情。街面是如此,进入统楼房更是如此。经改造的统楼房乍一看还是原来的工厂、仓库、栈房。但在艺术家手中,室内的装修材料和色调已经经过处理,配以非凡的灯光照射,门大、窗大,室内陈设简单,明快,自有一番苏荷独有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3、以艺术品经营市场为龙头,辅以餐饮业、酒吧业、旅游业、时装业,形成苏荷区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苏荷区,每一条街都有大大小小的画廊,欢迎人们免费参观。不懂现代艺术的游客也不妨走走,那里有许多经营家具、床上用品、家居摆设的特色小铺。许多世界闻名品牌也都在这里开设分店。假如走累了,到对街的咖啡店要一杯咖啡,坐下来看看时髦的纽约人,多少也能把握一下世界时尚流行趋势。
苏荷区改造对我们的启示
古建筑保护历来是一个矛盾体。城市假如不发展就会变成一座没有生命力的城市,而城市借口发展不去保护它的独特的、形成城市特征的旧建筑,甚至去破坏它,那么将给这座城市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苏荷区改造的实例说明,要“移平”一座城市里的“贫民窟”,是一件轻易的事。在废墟上建大厦也不难;而要将一座城市的古建筑历经岁月完整地保存下来, 让它们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的有机部分则就难了。这需要对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 非凡是对什么是现代化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一个精明的城市治理者终会发现,一座城市所拥有的历史、人文和文化传统,是别的城市所无法拥有的宝贵资源,它将为这座城市带来无限的商机(现在不是都讲商机吗?!)。
在旧城改造方面,我们有过严重忽视专家学者意见、忽视民众呼声,而由政府一厢情愿做出决策的惨痛教训。目前,中国的许多城市也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改 造和现代化建设。然而, 所面临的也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通病”———急功近利。换句话说,就是急于摆脱贫困,实现物质上的现代化。在这种指导 思想下, 对旧城的破坏成为我们这一代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
我曾经在一个电视节目中看到过一场发人深省的争论。事情是由改造旧城区引起的, 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应该保护一处古建筑民居。 赞成拆除这座明清时 代四合院的有来自政府的房地产开发部门的一位领导,他在埋怨这座小院使他的工 程停顿下来,给他带来的损失是“天天一辆桑塔纳轿车”。谁都知道桑塔纳轿车在 生产线上每年都可以复制出30万辆甚至更多, 而明清时代的四合院一旦推倒就再也 不可复得。 其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又可是几辆桑塔纳轿车可以比拟得了的?将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交给这样一些人去开发、去改造,人们何以能够放心?
愿以此篇文字能让读者们了解到,纽约的建筑不光是“帝国大厦”和“世贸中 心”,它还有苏荷区的“铸铁建筑”。 而后者乃是以“摩天大楼结构为特点的“现 代建筑流派”的开山鼻祖。
也愿以此篇文字让中国的开发商们了解到,他们现在追求的“理想境界”,正是40年前美国的开发商要用推土机 “赶尽杀绝”的“贫民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