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年过半百,看起来还非常年轻,表面上不是那种机智型的人,语速比较慢,温和随意,但是一旦开始说话,你就会发现他用词极为尖锐,有人评价:“是个刻薄而有才华的设计师。”
张永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能够适当地从一些细节和既有制度中超脱出来。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和规划学院院长安得勒·桑托斯称赞张永和是“富有实践经验和探索精神的新一代建筑师,对于建筑学充满热情,能带领麻省理工建筑系开创新天地”。
出身建筑世家

张永和(图片来源:百度)
位于圆明园东门的非常建筑工作室里,有一排明亮通透的平房,整齐的资料架,硕大的电脑,桌子上尽是堆得满满的图纸,一间会议室里还有十几个人在开会。这间小型工作室1993年成立,至今有15个年头。“当初只是想为国家做点贡献,造几个房子后接着去美国当教授。”果然,非常建筑工作室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工作室之一,而他已于2005年9月聘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成为首位执掌美国建筑研究重镇的华裔学者。张永和现在只能偶尔回北京。
张永和在1993年回国成立建筑事务所之前,已在美国教了10年书。而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建筑师回国来做建筑实践,而张永和俨然成为了“风向标”,在他回国后,越来越多曾留学美国、日本、德国的建筑师,一批批地回国,纷纷成立了事务所,从此卷入了中国的建筑设计大潮。
追溯“非常建筑”成立最初的5年里,做成的项目虽然很少,但张永和一直坚持着。当时,很多年轻建筑师向张永和夫妇说:“你们再坚持一下,如果成了,我们大家都回来。”几年以后,的确变成了现实。自从张永和回国后,一批海归建筑师陆续回国开了自己的独立建筑师事务所,很多后来在国内小有名气的建筑师现在回顾,第一次认识张永和都是因为他的设计作品,展览或论文。
建筑师马清运说:“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偶尔翻论文,翻到了一本非常薄的有点脏兮兮的论文,就是张永和的,里面有一些插图和草图,真正的是在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我出生在建筑世家,我家很多人都是做建筑的。”张永和生于北京,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的终身职业。张永和在北京一个叫北官场的胡同里长大,这个胡同位于现在北京的灯市口附近,但现在这个胡同已经在城市中消失了。
张永和是“张开济的儿子”。上个世纪出生于上海的张开济,曾任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生性幽默的张开济被称作是“设计了半个北京城”,包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天安门观礼台、北京天文馆这些首都地标式建筑。
张永和就是出身在这样的建筑世家,他替父亲完成了去美国的心愿。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拿到建筑硕士学位,先后工作于旧金山几家建筑设计事务所,之后先后任教于美国保尔州立大学、密执安大学、伯克利加大和莱斯大学。现在,张永和已经拿到麻省理工学院的“铁饭碗”,要为麻省理工建筑教育跳出旧有的定势,输入新的“血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