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养老模式探讨
如何解决老龄居住环境问题,首先应该深入研究养老的模式。
1、 观点:
(1) 传统美德观点:持此种观点者认为,中国是儒学文化圈内的国家、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爱子孙、子孙敬长辈、扶老爱幼,相依为乐的家庭养老是可以实现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的最好形式,仍应作为我国传统养老的主要模式,大力倡导,并予以加强。
(2) 养老社会化观点:认为在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里,那种传统养老方式正受到严重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儿女为了前途而奔赴四方;终身伴随父母,已越来越难做到。另一方面,老人愈近暮年,害怕寂寞孤独,需要陪伴照料的渴望就愈加强烈。让老人生活于集护理、康复和娱乐为一体多功能现代化老人院,是一条两全齐美出路,养老方式向社会化的方式演变以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3) 个人、家庭、社区、政府四结全观点:这是全国老龄问题对策研讨中提出的观点,实现:"五个老有"的目标,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失落感、遗弃感。
(4) 参与社会开发的观点:这是目前在北京举行的事亚地区老龄化研讨会提出的观点,认为老年人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一支积极力量,绝不单是消极被动的供养对象,政府应该制定政策,保障他们参与社会的权利,鼓励老人参与社会发展。我国人事部最近也提出对老龄人"第二次人才资源开发"的主张。
2、 论证
(1) 贵阳市威清办事处某居民段对130位老年人的供养情况调查表时,生活在两代一家核心家庭的占55.4%,生活在第三代一家核心家庭的占35.4%,过着独居生活的占9.2%。因此认为,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符合我国国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是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模式。
(2) 广东省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批集护理、康复和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新型"老人之家"已具相当规模,广州市养家务操劳,得到一处守静舒适、颐养天年的场所。"入托"并非意味着亲情隔绝、子女常去探望,节假日老人回家与亲人团聚更显亲热。认为是"白发浪潮"下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对应措施。
(3) 北京市天桥街道新楼居委会的调查,有17%的家庭老人业余生产单调,有9.9%的家庭病人和残疾老人得不到照顾,调查认为,老龄人口的增加,白发浪潮的到来,使社会如何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社会需求,已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4) 重庆市有110万老人生活在农村,全市农村已与办老年企业123个,占全市老的企业的45.6%,与办"五小"(小茶圆、小商店、小食品店、小加工厂、小养殖场)企业。贵州六枝待区新华乡敬老院与办种殖、养殪、农副产品加工、庭院经济等项目,为"老有所为"和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3、 结论
根据以上列举的不同例证,说明养老方式应从实际出发,不可一刀切,但作为世纪之交,我国老龄居住环境总是的对策,笔者认为我国的养老模式应该在倡导家庭养老为主的同时,要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从现在开始,应该做好老龄社会福利设施的基础建设。非凡是随着家庭小型化和生产劳动社会化趋势,需要积极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以辅家庭养老之不足,或代替某些家庭养老养老的功能。这包括城镇的老年公寓、托儿所;农村的敬老院、托老所;城乡的老年人医院、医疗点、家庭病床、老年学校、老年活动中心以及聊天站、老年人服装店、裁缝店、家庭服务员等。政府应将这些硬件设施列入城乡规划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世纪之交,使我国的老龄居住环境在现有基础上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
住房和生活环境问题,既然已被确定是2001年解决全球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之一,因此,为老龄人提供必要的帮助,使老龄人尽可能住在自己家里,不适合或不愿意继续住在家里时,帮助他们选择其他的居住环境;为老龄人获得工作、社会服务、健康服务以及娱乐活动提供方便。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解决老龄居住环境的奋斗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