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居的具体特征
湘西民居的街巷是作为生活与空间形式的发生器而存在的,它完全不同于现代城市街道所扮演的“快速交通承受者”的角色。由于街巷所容纳的生活方式的复杂性决定了空间与形式的复杂性,从而也就表现出了对理性构图原则的叛逆形式,即形式与空间的反秩序,这就是湘西民居的具体特征。

图片来源:百度
围合街道空间的建筑界面的复杂性
空间和实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建筑对于人类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是其围合的空间。同样,街道对于人类来说,真正有意义的也是由建筑实体围合的空间,正是由于这种空间的存在,才使人们的各种活动得以发生和延续。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建筑实体的关注,因为,没有实体也就无所谓空间。适宜的实体会对空间中所容纳的活动产生增值效应,反之则会使活动衰落,甚至丧失。湘西民居界面的复杂化正是对山地复杂生活方式的反应
顶界面的自由性与层次的丰富性
高低起伏的天际线源于山地地形的变化。建筑则因地就势,以适应基址,从而使得建筑的屋顶层层叠叠、前后错落、似断似连,同时因商业及生活需要而在原建筑上附加的“蓬”也使整个聚落的天际线更加随意、复杂。
底界面的多层次性与统一性
地坪标高的多层次性表现为不断变化的连续性,它源于对山地层次性、立体性地形的适应,其在围合无数的、多变而模糊的空间界面的同时,又采用了具有相近色彩和质感的青石板,并以大小相间的组合方式,在复杂中求得统一。
垂直界面的反秩序性与复杂性
湘西民居从设计和建造上看都是一种非连续性的个体行为。人们并不注重建好之后风格是否统一,以及是否延续了历史文脉等问题。经济性、功能性、实用性自始至终是湘西民居设计的出发点,人们往往先营建主体房间,然后再逐步修建附属房间(如厕所、牲畜棚等);选用材料的标准也不以美观为主,凡是能获得的材料(如石块、木板、小青瓦、茅草、竹竿、废旧油毡、塑料薄膜等)都可以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建筑自身的这种从上至下的无序组合,再加上建筑随地形的不规则布置,使其反秩序的程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种以自我为主,从内到外都以功能至上为原则的建筑营造方法,从一开始就不以一套既定的形式美原则来展开设计和营造,因而其形式也就根本无秩序可言,这表现为整体上的自发的组织性(在无外在因素的指引下,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及随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