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北京街区:再生的可能
发布时间: 2010-03-02   来源:网友Sneekyboo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62009年6月,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广场。雷姆•库哈斯、弗拉维奥•阿尔巴内西、朱锫、马清运,由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知名建筑师组成的工作团队聚集北京,为北京提交一篇“命题作文”的答卷。这篇“命题作文”的主题是“再生策略:北京旧城”,而题材是北京西四北街。在实地考察、分析、思考和设计之后,各位建筑师都要拿出自己的文章。

11 种可能

 这些世界级的建筑师们提交了 11 份方案,展示了他们对旧城区保护和再生模式的 11 种理解。
    中国著名本土建筑师朱锫在北京出生和成长,曾经在四合院居住过,所以对北京的旧城改造尤其重视,长期以来也一直执著于对北京城市的考察与研究。“我认为,中国建筑师在这个改造设计中应该更具优势,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这是我们熟悉的城市,我们更了解北京,观察和思考也可能更细致入微。作为中国建筑师,我们其实也应该有所超越。”

北京胡同与四合院的韵味无可替代(图片来源:搜狐)


         在朱锫看来,北京四合院街区的改造存在着死结,都是以迁走原住民为代价,换取对四合院传统街区的保护,大多关注四合院街区的物质形态,忽视其居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保护和延续。采取的手段不是拆旧建高,就是拆旧建旧。对于这两种做法,朱锫都持批判的态度。“拆旧建高,与传统的四合院街区不但在物质形态上相距甚远,同时还彻底割裂了四合院街区的居住文化和生活方式。拆旧建旧则是无视四合院街区今天真实的生活状态,制造充满怀旧情结的虚假都市,使四合院街区失去活力。”

 由此朱锫提出了城市“起搏器”的构想。在他负责的西四北二条胡同中有一些废弃的工厂,它们寄生于四合院街区中,像一个个城市肿瘤。而他认为这些“肿瘤”恰恰是可以激活的点。他设想把工厂改造成四合院街区中的公共空间,既承担公共功能,还可以承担一部分居民的居住,从而降低四合院的密度。由这些被激活的“起搏器”来带动整片街区的活力。朱锫说:“这些大小不一、相对均匀分布在四合院街区中的城市‘肿瘤’,可以被置换成传统街区中一个个激活的点,具有城市‘起搏器’的功能。” 
         意大利 ASA 事务所把一座工厂遗址改造成具有中国古典主义色彩的酒店,在考察中提出了“新建筑要有力量,古建筑保护要彻底”的口号。它强调的是西四北大街的“再生”,这是一个更复杂、更社会性的概念,比纯物理的“改造”要深刻得多。史建解释道,国内现在一提旧城改造就想到明清古街,“不见得模仿、怀旧、一味和谐就万事大吉,事实上许多改造实例都失败了。不允许新生力量进来,真正的文物又要拆掉重建弄成假古董,我们不主张这样”。
         西班牙 Nred 事务所的设计展示了可再生系统的先进理念。首席建筑师王永刚表示:“这个设计作品的波浪形的屋顶让人惊叹,他们在屋顶的材料里编进制冷和光伏系统,阳光透过屋顶缝隙射下来制造的光影效果也很迷人。”他认为,西四北大街的再生工程比上海石库门风格的“新天地”改造工程要深刻得多——“上海新天地的改造以原汁原味的小修小补为主,而西四北大街的改造则将注入新的建筑精神。”
         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马清运则提出了微创疗法,认为城市与生老病死的自然生命类似。他认为“西四的空间是有病的,甚至已经死亡了,而其死亡的内因是肌体内部而不只是外部的感官。对生命治疗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其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我们希望能够经过最小化的处理,让其恢复自我再生功能。”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