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从航运港到媒体港
以“面”为概念的空间利用开发是最常见的,也最需要总体规划设计。德国杜塞尔多夫市的改造转型提供了成功的可能。
“生活质量位居德国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杜塞尔多夫案例馆,这句话被写在展厅正对入口的墙面上,它是杜塞尔多夫居民的骄傲。这背后,隐藏了这座城市长达30多年的转型阵痛。
杜塞尔多夫有鲁尔区的“办公桌”之称。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杜塞尔多夫曾是鲁尔地区的交通和货运枢纽。鲁尔地区生产的煤、钢铁等重工业产品,从这里经莱茵河水路,运往荷兰鹿特丹等港口,进而销往全世界;而由海外进口的农产品等,也是在杜塞尔多夫上岸后运往德国西部。
至上世纪60年代初期,德国的产业结构悄然发生变化,重工业衰落加上航空、铁路和公路运输日渐发达,内河航运风光不再,杜塞尔多夫作为港口的重要性不断下降。
几经反复,杜塞尔多夫市政府和规划专家转变了城市发展思路。他们的方案是把衰落中的老港区改造成“媒体港”,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保留和修缮古老建筑,同时吸引传媒及相关创意企业、文化机构入驻。
30多年的转型努力结果是明显的,如今的杜塞尔多夫,媒体文化氛围浓郁。电视台,杂志社,还有广告公司纷纷进驻。“杜塞尔多夫现有58.4万人口,18%是外来移民。”场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杜塞尔多夫的广告业在整个德国位居第一。它为制作广告的公司提供录音室、电影制作、模特介绍、摄影师、平面设计师、展位营造商和印刷厂等全方位的服务。该市聚集了1000多家广告公司,其中包括德国最大的3家广告公司:BBDO、Grey和Publicis公司。最重要的国际知名广告公司也在这里设有分支机构,如奥美、博报堂和电通公司等。
古老的建筑修缮后摇身变成新兴媒体行业的办公基地,“老古董”设施被重新利用起来,城市原本闲置的空间被复活,改建后的老港区保留了河港所特有的工业场景:它的堤岸、码头阶梯和1896年保留至今的锻铁栏杆,还有码头的货运铁轨以及吊车,这些元素组合成的环境气氛,成为实实在在的创意艺术,一些厂房被建成剧场,新的“媒体港”成为浪漫主义者缅怀过去、大胆设想未来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