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安藤忠雄:从拳击手到建筑师
发布时间: 2010-05-26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A=记者提问

T= 安藤忠雄(TTdTo Tndo)

 “上海的建设应当时常退而纵览全局”

A:当初是什么原因让你接受上海建筑文化中心项目?

T:接手该项目,基于两个理由:第一,基地所在的上海是当今世界上变化最快的城市;另一个理由是中方业主希望在中国培植属于自己的现代建筑文化。这种强烈的意愿和勇气打动了我。

A:你如何理解“建筑与自然共生”这一概念?一些中国建筑爱好者来到您位于北海道的“水之教堂”,评论说这是一座令人感动到会泪流不止的建筑,为什么会这样?

T:在北海道夕张山脉建造的“水之教堂”中,我在建筑物前面做了一个浅水的人工池塘。如果把面向池水的开口全部敞开的话,不只是水的声音,连季节、温度等大自然的气息,都能遍及全身吧。我想,只有与自然的直接对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自然共存”。

A:在你的设计中,是如何将上海建筑文化中心与周围的葡萄园和小河连为一体的?

T:我希望,在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中,建筑不是凸显于环境而存在,它应该与周围和谐一体,就好像日本的“缘侧”空间。在这个设计中,两栋之间的半室外空间中,突出的檐口在建筑上投下深深的影子,这一景象就来源前者的理念。

A:您认为上海建筑文化中心在建成之后,将专门面向建筑界人士,还是面向公众,包括那些对建筑有兴趣的普通人?如果是后者,您在建筑设计上如何体现这一公共建筑的开放性?

T:虽然建筑建成后如何运营将基于业主的判断,但是作为我个人来讲,我希望它可以让所有人都能自如出入、尽情地浸润于建筑文化之中。我认为这个设计中的公共空间有着特殊的含义。具体来说,图书馆和办公楼之间夹着楼梯的中庭,是朝向外部的主要开放式公共空间。大屋顶之下的空间,与咖啡、展廊连为一体,面向葡萄园和小河敞开,是一个可以让到访者与周围环境“对话”的场所。与之对比,墙壁围合而成的带有楼梯的中庭空间,则是更内敛的、人们可以静心地进行学术讨论的场所。室外的大台阶也可以用于讲演等活动。

A: 您如何评价上海的城市发展?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现代城市和建筑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目前,上海最需要什么样的建筑?

T: 现在,世界上变化最快最大的城市当属上海。在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时候,中国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发展规模。在身处他国的我们看来,上海正是处于成长中的充满着各种可能性与无尽能量的城市,好似在“燃烧”般令其他城市黯然失色。

但是,我们也会对她过于快速的发展而感到忧虑。在20 世纪后半叶,日本也因为与现今中国类似的快速发展的期盼,使得城市急速扩张,在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如环境破坏和交流障碍等遗留问题。无论就历史因缘还是地理位置而言,上海都非常重要。我非常希望,我们在建设她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倾注热情,如果能时常地退而纵览全局冷静思考,或许能成就一个非常出色的理想城市。

A:您在旅行中学习建筑。那么,在您亲眼所见的建筑中,哪一栋建筑堪称“建筑与环境”最完美的结合?

T: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不仅有形体上还有时间上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历经时间考验而成的集落或许更值得一看。爱琴海的集落、意大利山岳地带的集落……中国客家的圆形土楼也很有意思。

A:您是如何平衡个人风格以及业主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性,尤其是接手日本以外国家的设计项目?

T: 我在确认自己和业主之间有着大致相同的价值观之后才会去承接项目,因此和对方也不会发生颠覆项目本质的根本性冲突。另外我也不会扭曲自己的想法以迎合委托方。当然,经常有因为双方意见不一而导致冲突的时候,但是如果是非常了解的话,这样的冲突会在不断的对话过程中被消解,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建筑会变得更加出色。这次的项目也是如此,嘉定区区长和业主马卫东先生对我们的方案提出了非常积极的意见,他们是希望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才向我提出意见的,对这样的冲突,我非常欢迎。不轻易地妥协,正是在激烈的冲突之中才蕴含着真正的创造。

A: 您常年居住在大阪。我们很想知道,您居住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

T:我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许是因为从事为他人建筑房屋的工作,对自己的住处反而没有太大兴趣。现在我住在事务所附近的极其普通的公寓里,也没有设计过自己的独立式住宅。如果要说有的话,我设计的现在的事务所是表现我的感性的最好例证。事务所是地下2层地上5 层的建筑,由吹拔串起各层空间在竖向的伸展,顶部开天窗。

A:据说,您与2009 年普利茨克获奖者彼得-卒姆托有着深厚友情。能否谈谈您与卒姆托交往的故事?你们是如何互相影响的?您又是如何评价近些年在建筑界十分受宠的建筑明星,如注重形式创新的库哈斯、扎哈-哈迪德等?

T: 我和卒姆托是十几年的旧交了。每次他来日本,我都会带他参观一些优秀的日本传统建筑或我自己的作品,也曾经请他给东京大学的学生们做演讲。我很尊敬卒姆托,因为他坚持自己的信念,专注于每一个作品的创作而不会被流逝的时间埋没。从他的建筑中,我们能看到在现代建筑中越来越少见的空间的密度和人类的温情。他既能敏锐地洞察激荡变化的时代特征,也能与自身的感性结合开拓出新的建筑世界。他与扎哈-哈迪德或库哈斯是截然不同的建筑家。讨论哪一类建筑家比较好是件毫无意义的事。正是因为有着各种类型的建筑家,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才有意思。

B: 近些年,中国本土优秀建筑师开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但至今为止,仍没有人获得过普利茨克奖。您能给中国年轻建筑师一些建议吗?

T:同为亚洲人,我认为中国的年轻建筑家们将大有作为。中国,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国家。如果能极大地发挥一个建筑家所具有的只有中国人才有的个性和感性,或许,他们将揭开一个新的建筑纪元。我期待他们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大展宏图。

A:近期您是否还有访问中国的计划?

T:是的,6 月29 日我将在上海同济大学大礼堂举行一场讲座。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