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它或者恨它
由于包豪斯的先锋姿态,遭到了当时保守势力的猛烈攻击,并被魏玛的媒体妖魔化成一个不可理喻的机构。当时在魏玛,家长们吓唬小孩子的用语之一就是:“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包豪斯去!”诽谤和荣誉总是同时存在,赞同和欣赏包豪斯的设计追求以及美学理念的人同样很多。人们对包豪斯的态度,在当时分裂为“爱它,或者恨它”两个极端。
1925年由于保守势力的上台,魏玛政府解除了和格罗皮乌斯的合约,并辞退担任教职的老师。格罗皮乌斯决定择地重建包豪斯学院,全体师生一同迁往了当时工业相当发达的小城德绍,因为德绍的市长极力支持包豪斯的入迁,并允诺了大片土地来建设新的包豪斯校舍。
格罗皮乌斯设计了新校舍,校舍建筑面积接近1万平方米,是一组包括教室、车间、办公室、礼堂、饭厅和学生宿舍等多功能的建筑群。每幢单独的房子都有一片可以种菜和水果的庭院。而有名的“大师别墅”则是格罗皮乌斯为前来教学的老师所设计的工作室。这些采光充足,内部装修极其简单的“别墅”,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精神活动”。德绍时期里的包豪斯学院进入了稳定发展期,渐渐成形的工作室和车间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包豪斯开始进入自己的黄金时期。
那么校舍中的师生又是怎样的呢?“其实,包豪斯里每个人都疯疯癫癫的”。保罗·克莱回忆他的包豪斯岁月的时候说到,包豪斯大师们强烈的个人风格不仅仅体现在教学上,他们在生活中同样充满了戏剧性。包豪斯的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包豪斯的存在,具有一种反传统学院的姿态。师生以反常规的教学方式,达到才华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包豪斯就像一个乌托邦,一群梦想家在那里尽情做梦。在包豪斯,人们自由恋爱。女学生可以抽烟、跳舞,是德国最早的一批女性解放的实践者。“包豪斯来的年轻人”成为了一个新的充满吸引力的标签,他们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他们快乐并散播着快乐,他们来自全世界,并将会把包豪斯的观念传播到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