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世博会:对人·建筑·自然和谐相处的展望
发布时间: 2010-03-05   来源:网友我是小魏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展望一

建筑:让人与自然相连而不分隔

占地6000平方米的日本馆,建筑外观呈淡紫色,据说这一特别的颜色由太阳的红色与水的蓝色融合而来;弧形穹顶的蚕茧造型,取“蚕有长寿”的寓意,是中日之间“紧密联接”的象征。

日本馆建筑外表采用透光的薄膜,可吸收太阳能发电并在夜间发光;弧形穹顶上长有三个洞和三个角,前者可接收雨水并循环利用,引入阳光减少照明用电,后者可强化冷暖空气的流通,减少空调能耗。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副所长花田美香说,日本馆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多发掘大自然奥妙,少给大自然增加负担。

上海世博会众多国外展馆都在从建筑层面探索将人与自然相连而不是分隔。

占地面积同为6000平方米的法国馆,命名为“感性城市”。其内在含义是:21世纪的城市,不应是人与自然界限分明的钢筋混凝土的城堡,人与人之间也不应是简单、冷漠的关系。看法国馆,只见一个网格交错的四方形建筑,漂浮于一层浅水之上;展馆内部庭院,垂直园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瀑布,覆盖了四面墙———法国人眼中建筑与自然是这样紧密融合的。

法国馆计划吸引上海世博会1/7的参观者,当观众在法国馆内部庭院中排队等候时,可一边欣赏由树、花、草和水构成的垂直园林,将排队变成一种享受。法国馆设计师雅克·费里埃说:“之所以称为‘感性城市’,是想激活人们的视、听、闻、触、尝以及第六感,人们在其中可以获得各种感官体验,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未来城市。”

沙特馆,掩映在枣椰树树荫下,如同一颗绿宝石。以专业眼光衡量,这座展馆的采光和通风充分考虑了上海地域特点,占主导的坡道设计便利了肢残和盲人群体,称得上是一座以人为本的环境友好型建筑。

丹麦馆别出心裁设计了一条300米长的自行车通道,同时准备了500辆自行车,供观众免费骑乘。而在丹麦馆的屋顶,则是一个供野餐、休闲的区域,绿意盎然。丹麦世博会秘书处项目总监约翰·汉森解释说,在今天的哥本哈根,平时人们出行,1/3骑自行车,1/3选择公共交通,其余1/3开私家车。经过不懈推广,环保且运动的自行车已成为大众最理想的交通工具。丹麦人自豪的生活方式自然要在建筑中得以充分表现。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