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新城规划如何为古城“减压”
发布时间: 2010-06-25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能够凸显出浓郁晋商文化的平遥古城(图片来源:百度)

“很多年前,我到平遥的时候,要走到城门口,才能看见这座被包裹在新城中的古城。今天,游客大老远就能看见它,因为我们在新旧之间建起了一个绿色缓冲带,突出历史存在。”负责平遥发展规划的比利时建筑师戈建把他的经验带到了上海世博会。

笔者在世博会比利时馆举办的学术讲座上见到了这位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建筑师。戈建曾师从建筑大师路易斯?凯恩,20岁就着迷亚洲古建筑,对中国陶砖建筑有十多年的研究。

戈建告诉笔者,同济大学负责平遥古城内部的保护,他负责从新城到旧城的过渡区规划。4年前上马的项目,目前已经完成50%的绿化带建设,过渡建筑环带也已具雏形。

如何保持新城和古城良性互动关系?这是戈建和他团队里15个中欧专家的难题。

 “要避免古城只有‘市’,没有‘城’,即只有接待住宿、商店和酒吧,没有老居民。”戈建说,这就需要新城对老城起到“输血”和“减压”的作用。把停车场、宾馆、旅游周边服务、当地居民的生活、娱乐服务都建在新城中,让老城继续保留“原汁原味”。

此外,戈建特别强调城墙周边的绿化带不是公园而是一个迷你的生态环境。为此,他专门跑到当地的大山里研究花花草草,并把这些适应水土的耐旱植物移植到古城边。这种与传统园林观念不同的“野生自然”设计,曾一度遭遇阻力,但是现在当地人都非常认可这个“本土化”方案。

在古城外围过渡带建筑风格的选择上,戈建拒绝仿古建筑。“仿古建筑本身是新建筑,而且你选择什么朝代的建筑呢?宋朝、明朝还是清朝?”他认为,关键是找到平遥古建筑群的特质,并把它体现在运用低碳环保技术的新建筑中。

 “中国是亚洲陶砖建筑的中心,山西又是中国陶砖建筑的中心。”戈建选择了青砖来做过渡区建筑的外立面,“我们看欧洲的一些老建筑,它们也只是保留了外立面,内部则适应现代生活需求进行了改造。”

不过,仅仅是城市绿化和建筑设计还远远不够。为保护古城而搬迁了工厂的平遥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基础,才是整个规划的核心所在。

戈建说:“游客通常是在‘五一’、‘十一’扎堆来平遥,待上一天就走了。我们的目标是用至少10年时间,实现联动周边自然风光和农家乐,打造一个文化生态旅游圈。一方面,让游客可以住在新城,同时享受人文、山水的乐趣;另一方面,解决了当地人就业问题,也缓解了古城人口发展的压力。”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