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解读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斗拱模型
发布时间: 2010-02-04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在新技术中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戴柳董事长的阐述过程中,这个巨大斗拱也仿佛在记者眼前徐徐转动。

“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中心展馆,它必须在特定的场合让人享受仪式感,领略大国风范。”戴柳说,“国家馆前面是城市广场,在大型活动中,人们要登上台阶进入坐北朝南的国家馆,会享受到与周边环境一起上升的愉悦感。在恰如音乐行板的节奏中,美景在我们眼前次第打开。如果是电视直播的大型活动,这里的景观也非常好,水平展开的地区馆是一个挑空的建筑,在33米高的平台上有开阔的水面和层次丰富的绿化,惠风和畅,天高云淡,它可能成为上海最能出镜的公共空间之一。然后,我们可以通过两台自动电梯和四根立柱内的垂直电梯(每根立柱内有三台)进入国家馆各个层面。每个电梯口的朝向都是顺时针的,便于游人辨识,而且通过台阶来提升每个楼层,旋转上升,设计很人性化。如果我们登上最上层平面酷似九宫格的观景平台——这边风景独好,在63米的制高点上,浦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

按规定,所有参展国的展馆高度均不能超过25米。

当然,如果我们从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去浦东世博园区,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发现这个建筑随车行路线而升起在前方视野,并展现多个侧面。如果我们来到它的面前,也会感受到一种恢宏的气势,并产生高山仰止的感觉,它向外最远至43米的挑出层给我们及时的庇护。

在地区馆的外墙,设计者采用中国古老的文字——篆书来记录中国漫长的朝代,传达中华人文地理信息。在外墙上还会适时地镶嵌一个2.7米见方的窗口,用简称来标明墙体后面展馆所属的省份。建筑边界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园柔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种植一些农作物,让游人参与或目睹它们的成长过程,然后到了收获的季节就加工成粮食或新能源,完成一次现代农业的实验,全面提高中国馆的科技生态环保示范作用。”戴柳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构思。

为顺应世界潮流,承接时代精神,中国馆的设计还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挑出层如此宽阔的建筑本身就是对力学和材料学的有力挑战,难度自不待说。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如约而至,让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是围墙思维,内敛而封闭的文化暗示影响深远,但国家馆突破了这个数千年来的“城墙”,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没有“行人止步”的命令。它的挑空设计为民众自由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方便。红色的斗拱以前所未有开放度和包容度,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及亲和力。

“到时候,我们还会引进先进的互动信息技术,创造最新的、令人难忘的博览参观体验。它的功能延伸不可估量。”戴柳还透露,将来民众可从地铁8号线站点直接上来进入展馆,进行各种公共活动。“这就是古风今形,既融入传统元素,从中国文化的源泉中汲取灵感,同时每个细节又散发出现代精神,传递中华民族和平崛起之时那种积极的、温和的、开放的、勇往直前的姿态。中国馆是面向未来的,中国馆的设计与建设要把握建筑本身与展览展示的发展趋势,确保50年不落后。“

两年后,这个巨大的红色斗拱将如期升起在我们的视野中,它的标志性、力学美感和文化内涵必将大大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每天每天,它的一角会挑起从东海海面喷射而来的一抹朝霞,传送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新消息。

前一天刚从广州飞来上海参加12月18日世博会中国馆开工典礼的何锦堂院士在世博集团项目办公楼里接受记者采访。冬日的上海下着小雨,简陋的办公楼周围一地污水,一墙之隔就是世博会园区的工地,但年近七旬的何院士脸上一片阳光。何院士的名片上罗列着好几个头衔,最重要的是:中科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专家评议组组长。当然,他最本真的身份是建筑师。目前,他还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任院长和总设计师,带3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何院士最令人瞩目的身份是世博会中国馆项目联合团队总设计师。参与这个项目设计的五六个学生此刻也在另一间工作室里工作。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