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共空间艺术”从属于“公共艺术”

欧洲广场的设计可谓经典(图片来源:百度)
公共艺术是指面向社会大众为对象,以大众需要为目的,通过策划、操作实现艺术为社会服务,提高整个社会精神文明水准的创造活动。它是雕塑、壁画、景观等所有公共空间艺术的总称,是我国新兴的最前沿、最具有就业前景的综合性美术和设计艺术学科;公共艺术是一种将艺术作品和民众共同生活空间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活动。公共艺术造型是从设计上解决公共艺术造型规律,提升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
我国公共艺术学术研究与国外相比起点较晚,发展于近几年,论文和著作不多。影响较大的论文是清华大学张苏卉老师的《艺术的“公共性”与公共艺术》、孙振华博士编著的《公共艺术时代》等,施慧老师编著的《公共艺术设计》。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阐述公共艺术概念、内容和它的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即共性,普遍意义和公众精神。我国部分政府行政部门已将城市公共艺术规划提到日程上来,例如浙江省杭州市、安吉县等等,仅局限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公共艺术包括立体的艺术造型(建筑、雕塑、园林、小品、公共设施、景观造型、植物造型、互动艺术),平面艺术造型(壁画浮雕、地景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另外还有表演艺术(歌舞、行为艺术)。总之,公共艺术研究范围很广,具有城市“公共性”、“公众性”等特征,难以形成高等艺术教育的学科或学科方向。因此,我们进行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造型的探讨。
“公共空间艺术”,首先公共空间取名于城市规划学科,简单说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艺术是指城市公共空间的各种艺术造型。城市的公共空间包括公众空间、物理空间、视觉空间、公众心理空间等,是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一个城市总是与它对应的一定区域范围相联系,局部与整体相互配合、协调进行。
公共空间艺术,首先研究的是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它与城市总规划设计相结合,进行公共空间艺术分规划,确定公共空间艺术的主题思想,文化内容形成与城市环境相互协调的艺术造型的形式,形成一套与城市总规划相协调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分规划方案。
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以下特征:
1、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一定社会公共性,即社会属性。在公共艺术性过程实施中,公众参与,即我国的民众投票方案及作品,这就要求艺术家放下架子,与平民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文化以及审美观,创作出具有民众喜闻乐见的,又具有艺术深度的作品来。
2、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一定开放性,即公众场所、社区、地域、环境构成了公共艺术的场所,公共艺术的场所特征决定了公共空间艺术的形式。
3、公共空间艺术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公共空间艺术可以是与公众互动的雕塑作品、地景设计、水景设计、公共设施、建筑设计、园林小品、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表演、摄影数码、书法绘画等。
4、公共空间艺术要有较强的区域文化性和造型上的艺术性,作为一位公共艺术设计师,要有较深的文化艺术素质,引导民众正确的审美观,在陶醉民众情操同时,给予较深的文化哲理,而不应出现低俗的喧嚣的作品。
公共空间艺术学科研究范围:立体造型分:城市雕塑、艺术造型(纪念性雕塑、城市标志雕塑、园林雕塑);景观艺术造型(设施造型、植物造型、互动艺术、园林艺术造型、建筑艺术造型)。平面造型分:浮雕壁画、地景艺术(大地艺术)。公共空间艺术学科的教学基础课有这几方面:一是艺术造型训练(含徒手画、色彩造型、立体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装饰图案、泥塑初步等组成);二是设计基础训练(施工图基础、三维电脑、制图基础等)。三是公共空间艺术学科的专业课有城市雕塑、园林造型、景观造型、建筑造型等几方面组成。最终毕业设计为园林景观、建筑、城市雕塑等综合性的艺术空间造型的组合,即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造型(或规划)设计方案。
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是公共艺术为大方向,公共空间艺术主要是指城市中的公众、公共空间。公共艺术涵盖面太广,它除了艺术造型以外,还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一个专业方向,不可能在本科四年内完成这样庞大的教学计划。因此,因地制宜、适时进取,根据社会艺术综合工程人才的需求,设立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造型的专业或方向较为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