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的过度开放让城市不宜居
记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很多人一出门就抱怨自己的城市,对于交通、环境、住房以及公共设施公共建筑,人们似乎都不满意。在很多地方,交通是拥堵的,天空是浑浊的,城市的变化非常迅速,出现了许多现代、后现代的建筑,但它们并没有带给人们亲近感,一种由陌生、疏离带来的压抑的感觉,恐怕并非是个别的现象。
张松:我们的城市越来越不适宜人居,可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的过度开发所造成的。改革开放初,像深圳特区的开发建设,是为了发展工业、发展生产,特区规划往往特事特办,快速推进了当地经济尤其是产业的发展。在当时,还没有条件来认真考虑环境协调等问题,有的工业开发区可能自身环境都考虑不够,但推动了地方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有它的历史意义。再往后走,旧城大规模的更新改造,使得城市面貌快速改变。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对旧城区放弃维护,所以旧城的环境衰败、设施陈旧。但我们的改造模式非常落后,开发商看中某块地的经济效益,然后就照着他所希望的模式去彻底改造了。政府的主要职能如果不能转变到包括住房保障在内的社会民生方面,那么它就会被市场牵着走,一直发展到现在,完全的商业化开发主导模式越来越强大,城市空间越来越粗犷。当然,政府也从土地开发里拿到了不少的收入。
旧城更新的模式,二战之后在西方国家也出现过。但在欧洲、美国以及日本,都是通过专门法案由国家或公共的公司来主导进行。在我国,一开始也是建设委系统的公司开始开发,但后来就变成香港公司、私人公司、上市公司主导,当然也有政府的公司,但为了市场竞争和获取效益,它们也变得与市场上的一般公司无异。因此目前没有一个城市形成了由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体系,所以,当土地越来越贵、开发利润越来越大、房价越涨越高时,政府主管部门往往是束手无策。
记者:单纯追求经济利润的城市开发模式,是不是注定了我们的城市是不宜居的?其他国家有没有相关的教训?
张松:大规模和高强度的城市开发,为什么在西方就做了十多年便开始改变了呢?这是因为它会导致整个城市环境被破坏、被摧残,高楼林立使得生态环境严峻,交通压力、住房成本、就业问题都没法通过旧城更新来解决。所以他们觉醒了,很快调整政策思路,开始注意保护旧城、维修旧房,进行社区振兴以及民众参与规划建设。这个苗头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古城保护、旧建筑改造利用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而且还会涉及社会结构等隐性问题。况且,他们当时改造旧城的力度跟我们现在是没法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