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建,著名城市建筑研究评论家、建筑批评家、策展人(图片来源:百度)
“公民建筑”内涵有待确定
“公民建筑”这一概念受到重视,源于南方都市报系发起并主办的“中国建筑传媒奖”提出的口号“走向公民建筑”。显然,这并不是一个专业概念,而是媒体语境的泛人文概念。
现在,关于这个概念,“百度百科”中已有解释:“‘公民建筑’是指那些关心各种民生问题,如居住、社区、环境、公共空间等问题,在设计中倾注人文关怀,并积极为现时代状况探索高质量表现的建筑作品。”获得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的冯纪忠先生更认为:“所有的建筑都应是公民建筑。”
我的理解,“公民建筑”既可以特指一种建筑,也可以是建筑师面对设计问题时的态度与立场,还可以是与民生和公共空间相关的社会议题。对于内地来讲,无论民众还是媒体,“公民建筑”的内涵都是有待确定和拓展的、任重道远的概念与议题。

何陋轩(图片来源:百度)
何陋轩是真正公民建筑
就中国超速城市化的现实而言,参与城市空间欲望塑造的,主要是权力和资本的力量,公民欲望是被裹挟、被压抑、被埋没甚至是被胁迫的。市场经济时代初期土地的国有化以及后来的“经营城市”的施政策略,使中国城市30年来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剧变。在这方面,仅有30年城市历史的深圳是绝好的个案。在2007年的第二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上,我和王序的作品是对深圳中心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尤其是市民中心及广场)的研究。通过对已公开出版的13卷相关建设档案史料的研究与筛选,我们试图揭示这一从命名到建造都充满公民建筑理想的建筑,最后是如何沦为夸张、诡异的政府建筑的。
市民中心及广场的建设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赋予式”公共建筑建造模式,这个案例说明,公民欲望的体现,以及公民建筑和社区营造的实现,在时下的中国,都不可能幻想或奢求自上而下的变革。

何陋轩(图片来源:百度)
2007年,我编辑过一本书———《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作者是日本城市保全与历史古迹保护专家、东京大学教授西村幸夫。他通过17个城镇的民众自发组织俱乐部,保护和再生历史街区的故事,说明即便是在“弱政府”语境的日本,社区营造的公民权利的获取仍要通过自下而上的卓绝努力。其中,他也一再提及媒体在促成社区营造过程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想这也正是中国建筑传媒奖目前在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