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业界名家  > 正文
中里龙也:设计于我,是一场充满喜悦的体验
发布时间: 2011-05-03   来源:景观中国投稿  转载自: ATLAS(中国)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古典与现代的交锋

无论设计师还是普通使用者,大都会由衷赞叹日本古典园林的精巧,尤其是枯山水、茶庭等形式甚至经常会被“借鉴”到设计中。

“相对于现代来讲,古代庭园的服务对象更为特定、功能更为单一,无法满足现代的开放性、公众性需求,可以说日本庭园产生并兴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典的东西因为缺乏时代性就该被抛弃,所以无论是整个日本的规划行业,还是作为个体的设计师,对于日本古典园林持有的是一种珍视,但却理性对待的态度。

“以人们最为熟知的枯山水园林为例,山被抽象成零落的置石、海被抽象成耙出纹样的白砂、植物则简约到仅留苔藓,等等,其实就是将自然界的复杂事物抽象成特定的形式,表现在方寸之间。这种抽象的方法在现代景观中依然沿用,形成了日本景观独有的意境。”

但是这种抽取并非造作,而是在日本独特的人地关系及文化背景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设计语言,与符号化的运用某种形式有本质的区别。

 “其实相对来讲我更喜欢现代的开放空间,喜欢多元化的设计,我相信每种形式出现的背后都有特定的背景,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局面。”

所谓设计风格

采访之前接触到了中里先生的一些项目,粗粗看过去,发现了很多日式的设计元素在里面,于是我们将古典定义为中里的风格。

“我好像从来没有刻意去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是可能因为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其熏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我不会滥用某种形式,只是在分析之后做出适合场地的选择。”

其实做景观,尤其是在中国做,再尤其要做居住项目,会面临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那就是建筑先于景观实施,而且建筑是非常醒目的可见物。景观设计要想做好就必须先读懂建筑语言,想办法让整体环境更宜居。从本质上讲,设计师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职业,有建筑的时候解决建筑、环境、人的矛盾;即使没有建筑在先,依然要设法处理场地、环境、人的关系,所以无所谓风格,重要的是使用者的感受。

中里说他很喜欢美国的设计师Jon Jerde,以做商业建筑闻名,“不是说设计有多漂亮,而是他的理念很让我折服,他所设计的是一种人的体验,研究人在空间中的感受,这是我希望一直思考,一直研究的内容。”

但是这种方式似乎也有一些弊端:由于大部分精力都用来考虑功能,所以在甲方看来,这样的设计有时候会显得过于平淡,没有亮点。“所以团队配合比较重要,这时候就显示出了文化背景差异的效果,有些人做事喜欢主次分明,而有些人则兼顾均衡,这样的配合通常能另方案更丰满一些。”

上海世博会高架步道设计

所谓差异

旧城更新

因为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建新城、新区,所以城市建设其实已经进入大规模旧城更新的时代,中里便接触到了不少这样的项目。“在我看来,目前的旧城改造不外乎两种方法。其一,为了配合老建筑、老街区,新的建筑与景观也沿袭这种风格,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整体风格统一和谐,但事实上一不留神就沦为造假、仿旧。另一种方法更为保守,将旧的环境保护起来,并在其周边新建景观,形成对比和呼应,这样即实现了功能性,又让人们对历史的遗存更加珍惜。”

谈到这一点的时候中里表现出了一些无奈,老建筑被封存起来或只是留下单一的展示功能,其实都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但在理念和操作模式没有达到保护水平的时候盲目去做,又是对历史和未来的不负责任。“所以目前的项目,像天津老城厢城市环境改造等,我们还是采用了后一种方法,这样做最起码不做作,而且尽量将伤害降到了最低。”

看到中里对于旧城类项目的小心翼翼,我想得更多的其实是形成这种严谨态度的大环境,于是谈起了在面对同样问题时日本国内的一些做法。“其实在日本,用得更多的恰恰是第一种方法。一个旧城更新的项目周期会非常长,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分析环境、时代背景、甚至研究工法,实现真正的保护、修复、再现,更重要的是要赋予现代的功能,让再现的建构回归人们的生活,这样才更有修复的意义。”

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即使中里先生不说,其实道理也不难理解,我们的城市乡村当下大刀阔斧的建设模式还不能够给周期长、运作细的项目提供足够的宽容度和接纳度,设计师的声音在这一刻总会显得苍白无力。“其实这也是国家或者城市发展的必然历程,每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不同,有可能无法兼顾所有的方面。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时,就离解决它的时刻不远了,我总是怀着这样的期待。”

城市色彩

新老建筑、城市的融合,既有形态上的,也有色彩上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城市色彩也成了设计师关注的热点。早在70年代,著名色彩专家让•菲利浦•郎科罗教授就为日本东京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份关于一个城市的色彩调查,笔者早先也曾有幸聆听被称为“日本城市景观色彩第一人”的佐藤优教授关于城市色彩的报告。因此日本年轻一代景观设计师对于城市色彩的理解也成了我们关注的一部分。

中里先生却从另一个角度诠释的自己的想法,“色彩的和谐统一是个共同的目标,但是每一个城市的色彩和谐却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所有城市都像东京一样,那么世界未免显得过于单调了,而且失去了城市的特质。”比如在中国古代的江南小镇,为了配合植物的缤纷色彩而传承了经典的灰墙黛瓦,北方的建筑则顺应气候与环境形成了醒目的色彩风格。这种观察并去顺应的质朴的设计理念其实恰恰是现代的设计师所忽略的,一味追求新奇,反而湮没在一片斑斓中。

“其实有时候是人的心态在作祟而已,总觉得别人的都是好的,比如说很多外国人,包括我,都很喜欢北京的活力,这个城市处在新旧交替的时刻,显示出来的是最富有生机的一种状态,我很庆幸成为其中的一员。”适合一个城市的,就是最好的,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是一种原生的力量在引导!

居住空间

日本是地少人多的典型案例,居住空间的研究由来已久。中里先生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主持或参与了许多这种类型的项目,却非常谦逊地说自己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

“对于中国来说,我是一个外国人,要为这里的人设计居住空间,最重要的是研究居住者的心理、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拿北京来讲,四合院这样一种围合型的内向空间形式至今仍备受青睐,我想这里有气候的原因,有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有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要,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共同决定。这些因素都经过分析论证了,功能性得以一一实现了,方案其实也就是经得起推敲的了。”

分析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比如说同样要建居住区,即使场地、环境等等其他因素非常相似,在中国和在日本也不可能用同样的方案,因为最重要的一点——使用者——不同,相对来说,日本人的心理距离要求大一些,这就注定了设计细节中的所有尺度都需要经过调整,造成的结果是也许整个设计都要修改,这就是前期分析的必要性!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