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业界名家  > 正文
艰难的自我证明之路
发布时间: 2010-12-02   来源:搜房网投稿  转载自:侯梁建筑师事务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走在侯梁事务所所在的老建筑的走廊里,我们戏言入夜之后敢在这里走动的人一定得有几分胆色。不过我们很快否定了这个设想,“谁半夜没事会跑到这里走动啊!”世事难料,在随后的采访中,我们发现侯梁就是那个半夜在那里活动的人。黑漆漆的走廊见证了那些他为设计通宵达旦苦思的日子、见证了他的喜悦和失落、见证了他的坚持。在这个浮躁的城市里,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有着太多选择、太多理由使他们可以轻言放弃。侯梁没有放弃。事实再次证明了那个老掉牙的论调:坚持的确就是胜利。

栋梁,或许不够驯良

说起来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数。我母亲年轻时的理想就是做建筑师,但是家里坚持要她学医,只好听从了家庭的安排。我出生以后,母亲为我起名“梁”,这个带有建筑学意味的字眼或许暗暗寄托了她期盼我延续她梦想的心愿。因为“梁”比较难写,三岁以前,我的名字也常常被写作“良”。上了幼儿园,老师觉得这么“梁”“良”混用行不通,让我们确定一个。父母决定给三岁的我一个自己选择的机会,分别写着两个字的纸条摆在我眼前,我毫不犹豫地抓了“梁”。

侯梁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侯梁(图片来源:百度)

 我从小就对艺术手工、发明创造很感兴趣。记得小时候写作文《我的理想》,我写的就是想当个画家。中学时被选拔去参加市少年宫的兴趣培训小组,一次老师留了个构成的作业,我琢磨着自创了一个构成方法,结果居然跟人家研究多年的成果不谋而合,老师都感到特别吃惊。这也算一种天赋吧。从那以后我觉得我该去从事建筑。到高考的时候,我又特意看了看同济大学建筑系的介绍,发现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我想要学的,这更坚定了我学建筑的决心。但是,建筑是一个热门专业,录取分数很高。这样一来,一方面我非建筑系不读,另一方面我的应试成绩还达不到那么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考虑到上海本地学生大部分不愿意到外地读书,所以外地院校在上海的招生分数一般不会太高,我在报考时就选择了一些外地院校的建筑系,最后被地处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录取了。当时家里人很不情愿,但我觉得只要能读建筑什么都可以不计较。而且我从小就想出去看世界,也有出国留学的计划,先去广州锻炼一下也好。现在想想挺好笑的,去之前我还担心那边是粤语授课,去了一看都讲普通话,学生也都来自四面八方。

一旦开始读建筑,我在设计方面的潜力和以前艺术、空间思维方面训练的积累一下子发挥出来了,专业成绩非常突出,还被选中去法国参加交流活动。我把在法国学到的新理念运用到毕业设计中,讲设计时同学们都听得很投入,非常佩服我。可能就是这样太过锋芒毕露了,招致了老师的不满,毕业设计给了我很低的分数。这对我打击比较大,因为我做得特别努力,花了很多心思。当时我就想,在国内继续深造已经不是很有必要了,我要出去看看,设计有时候不是靠别人教的,而是要自己多经历,多领悟。

选择去比利时主要是考虑到比利时的学费比美国、英国便宜得多,整体教学水平也比较高。那时候我觉得学校只是供人们聚集起来讨论交流的地方,我真正缺少的是见识,是去看真正的建筑,正好可以用省下来的学费在欧洲周游一圈。在比利时,我对新艺术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我触动比较大。新艺术主义运动实际上就是手工艺运动。20世纪初正是工业开始勃兴的时期,比利时是欧洲发展比较早的国家之一,设计师们力图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又不失传统手工艺感觉的装饰设计手段。其灵感很多都来自东方,比如模仿自然界动植物形状的曲线,运用到室内装饰或建筑中。我从小学国画,那些元素一看就觉得特别眼熟。这种感觉我去美国英国可能体验不到,刚巧就来到了比利时这个新艺术主义的根据地,发现他的灵感就来自中国。那时候我就想,其实我的精神非常富足,我缺的是自信,因为我没有看到最好的,不知道其实自己早已拥有。学了多少理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信。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