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BIM软件,让人欢喜让人忧  > 正文
BIM软件,让人欢喜让人忧
发布时间: 2012-09-04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纪文轩,中国建筑技术集团上海设计院院长助理兼机电所所长

纪文轩:

我今年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参加活动的,如果推荐这种技术,创造协同设计平台,应该得到各个专业支持,整个网络硬件和软件的配合。相对中国和市场的投资,有可能得到其他设计部门的支持,从现有的里面挑选。整个项目联系的设计师态度不一样,我现在组建工作室情况发现,采取相应的人选,挖掘一些比较有激情,愿意尝试新事物的设计师。现在仅仅是第一步,培训阶段初步接触了几个公司,比如欧特克图软件供应商,目前最关心就是我们应该如何投入,是成立固定一个班子,还是有了项目再组建部门。

我本身专业是管理设备,设计中管道综合靠后期的施工配合,如何改善这个问题,今天来主要是听听专家的意见。

姚毅荣,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建筑师

姚毅荣:

我们公司主要做工业建筑,BIM理念在工业建筑方面用了很久,从80年代末就开始做信息化、参数化、数字化的设计,因为从整个厂房来说不可能按照二维图纸去查,这些要比正常的设计要多很多年。比如核电站,不可能不去查管线碰撞,正常的设计途径很多种,一些能源公司很早应用BIM设计软件,比如西屋和SHAW公司使用Bently的PDS系统。我个人用BIM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欧特克收购了Revit,只有他们有能力铺开。BIM在国内推广有很多问题,如果按照现在发展,只能是有钱的业主找大的设计院来做,一般的小的设计院不能开展。著名的参数化设计师的舒马赫,他们公司用一年的时间做前期分析,国内的业主不可能给半年的时间作分析,除非国家后期规范跟上来。虽然BIM能够打造绿色建筑,后期依靠绿色建筑软件的分析,分析的结果不被承认不可能拿出来做认证。大的设计院可以有一些专家坐在一起评定,政府一起推动绿色建筑,小的设计院或事务所没有专家来做推动,这种数据结果不可能被承认,会有冲突不可能两个方面都能满足。我在北美做过项目,北美有相对完整的流程和规范,国内没有完整的市场化规范,大的BIM项目找著名的设计院来推广,小的设计院不可能来推广。

郭杰,上海领创低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郭杰:

BIM现在基本是有钱的业主和大型设计院所采用,因小型设计院没太多的资源和投入支持,外加行业标准中的一些问题现在没有解决,BIM的发展还需技术的更加完备,方可为中小型设计院和大多业主所接受。我接触的大多项目中,业主多数是只关注价值趋向产生的结果,我们提供的是绿色建筑节能咨询,更多的是采用先进的软件,通过被动式设计的手段对项目品质进行提升,我们服务过程中发现业主对工期,修改等时间因素控制的很紧,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加班加点的干活,没时间和精力来试用新技术,这也对BIM技术普及是一种阻碍。目前也在还是比较关注传统的东西,关注结果趋向,也只有稍高端的项目,使用BIM技术的可能性大些。个人非常期待,BIM三维模型信息的实际应用,模型本身没太多意义,真正从信息处理上、数据管理应用中产生更多价值的突破,BIM的大范围普及将会更容易。现在BIM的还是以三维设计辅助、管线碰撞为主,需要行业标准完善、业主、施工方等共同努力。

期待技术方面的突破和发展,我们和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区别在于,人家完全按照规矩来,从基础来做,慢慢提升。以建模为例,我们只建‘有用的部分’,完全的价值取向,BIM的应用是一个体系,我们只关乎追求速度和中间一部分现有价值,可能会对全面积累和发展造成障碍,相信BIMer都是在困惑和摸索中前行,所以我们更需要团结集团的力量一起集力进步。以现在的绿色建筑为例,整合发展表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变味”,我们国家的绿标都变成“做资料”、“套模板”,很多业主是冲着奖项、牌子、政府的补贴去做绿色建筑,不关注绿色体念在设计中的表现,这种出发点做出来的项目只能是‘形似的绿色建筑’。BIM应用范围覆盖了设计、施工、运营阶段,但目前还不能对运营阶段发挥出很大功效。现在商业项目的运营维护等方面都是很大的市场,包括与合同管理方面,运营管理和分项计量等价值实现上交叉互动,复合价值的发展对BIM会有很好的推进作用。BIM的发展会是一个复杂而需要持续研究投入和学习的课题。很多大家都清楚的问题一直再讲,但是一直没有突破,希望与更多同事一道在BIM这个包容性的大课堂一起进步和获得更多成果。

李昕:

我们在澳洲的工作室运用BIM比较成熟,我们的项目尽量使用BIM,公司也是大力支持这方面的发展。澳洲、欧洲等地的工作室的专家也经常到上海工作室,和上海工作室的设计师进行技术和设计上的交流,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项目上的问题,共同推进项目的发展,促进我们在香港、北京、上海等地的BIM应用,促进国内设计工作室使用BIM,更好地实现相互交流合作。实际设计过程中两地办公有很多不便,我们会利用BIM模型互相沟通,对项目分析有很大的帮助。最近有两个项目采用BIM全程的设计,都在尽力地推广。我们大部分项目和当地的设计院合作投标,他们对于当地政策有很深的了解,如果当地设计院能够大力推广BIM,我们不用做BIM之后再翻译,这样会有更默契的合作。我们设计师是相对流动的,澳洲、伦敦等地的设计师经常会到我们上海工作室这边,与我们一起探讨项目的问题,实现设计全球化,或者在电脑系统中实现沟通。

李卫东:

建筑行业确实存在经验的问题,以前建筑经验丰富的总建筑师会把控设计的质量。BIM是信息集成的平台,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通过直观的模型,实现可视化的沟通交流。相应的其他工种出现错误,经验丰富的建筑师也可以直接看出来。我们设计中发觉BIM确实可以提高效率,机电设计中可以集成信息平台,可以省掉很多人力。

吕芳:

项目管理来说,我做过一个课题:国内外建筑设计深度的比较,外国不仅是对设计阶段把控,业主很尊重设计师,在施工、采购招标,都会征求设计师的同意。国内有点切分开来,施工、招标相互连接不是很好,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不能很好地传递信息,建筑师和其他的方面沟通不够,如果沟通顺畅,他们更加容易理解设计师的意图,反馈意见给建筑师,然后综合考虑,不仅考虑前期还会考虑后期的可实施性和效果。

邓雪原:

大家可能还是摆脱不了目前的思维模式,BIM到底是什么?我们有谁把信息放进去,只是几何的信息,我们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因为没有真正理解BIM这个概念,将三维与BIM混为一谈,一直在误导我们。做方案,纯粹的三维建筑,设计师自己要有清晰的认识,知道是在做三维的设计。真正的BIM是需要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每一个阶段都要参与,要往中心数据库输入信息,没有施工阶段的经验,不能够得到施工方的认可。施工的一定要参与,到运营管理必须要有专业管理公司参与,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部门要往中心的数据库放信息,同时大家都从中心数据库获取可靠准确的信息。我们各个专业之间要有信息的共享,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做研究标准,实际上这个标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最底层的数据——IFC标准,定义整个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的表达,这实际上是结合了全球上最优秀的一批在土木工程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各个阶段、各个专业一起来构建这个系统。在涉及到各个阶段、各个专业的需求及如何应用软件、技术的时候,就需要用到IDM标准。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