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BIM软件,让人欢喜让人忧  > 正文
BIM软件,让人欢喜让人忧
发布时间: 2012-09-04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沙龙现场

桑煜:

我接触过很多的设计院和施工单位以及业主,在最早推广BIM的时候,业主、设计院、施工单位都是很反感的,大约在2007-2008年的时候,他们都表示BIM应用为时尚早,5-10年后再考虑这件事。但是到了第二年的时候,这些业主、设计院、施工单位就主动致电向我提出做BIM培训的需求,一个大型设计院的总工甚至说:现在行业中不使用BIM,就代表你已经落伍了。

其实现在使用BIM最主要的是解决经济利益,现在很多设计院不愿使用BIM的原因就是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因为他们得不到任何额外的收入,反而还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另外,如果使用BIM的成本让甲方承担,那么甲方也会认为平添了一部分额外成本,所以他们也是不能接受的。当然,有些开发商响应政府号召、得到政府支持后会投入很多成本到BIM中,但毕竟像SOHO中国、万科这样的大型开发商还是少数。

李卫东:

任何技术只有在给业主带来实际利益的情况下,他们才会继续推动。为什么潘石屹会大力使用BIM,可能是因为只有通过BIM软件这些异形建筑才得以实现,做这种非线性、参数化的建筑,对BIM的需求会更大,比如扎哈设计的一些建筑,肯定是需要BIM这样的系统来帮助实现的。当然BIM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此,它的全生命周期的概念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但是BIM要大面积推广的话,限于目前的现状,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我们也相信BIM确实是一个发展趋势,现在国家对此也比较重视。以前建筑行业是一个粗放式管理,而BIM平台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支持,我们期待BIM对整个建筑业带来的巨大变革。

王欣:

对于BIM而言,可能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大家交流的时间、提升获取资源的效率。各个专业间都会通过交流、配合解决大量的问题,当我们需要足够信息量的时候,BIM会替代我们做这些工作。当我们不能面对面沟通的时候,这会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手段。比如,我们现在上海公司的团队和美国公司的团队共同在使用一个模型,当然还有我们公司内部专业的网络,所员工都是在同一个模型上工作的。我们现在在做的项目中,有3个项目都超过了40万平方米,这仅仅需要一个10个人的团队就可以做好,非常高效。BIM最大的价值是能够给予我们之前所不能拥有的东西,BIM并不能增加我们的设计水平,但是BIM系统能够更好地将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表达出来,将其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增加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够增加设计的附加值。

以前,开发商对项目运营的总成本永远都是估算出来的,没有人知道准确的数据,所以现在需要的就是BIM这样的数据库,最后把整个项目的体系理顺。设计行业现在也希望帮助开发商在成本、运营、施工、设计等方面实现可控性,这实际上也是BIM对设计行业巨大推动力的源泉。

张静波:

现在BIM应用中最大的问题是一些年纪大、经验足的设计师不会使用BIM软件,而那些刚刚毕业的年轻设计师对BIM情有独钟,所以,设计经验相对较少的人用二维图纸建模后的效果和资深设计师之前的构思是有很大差距的。另外,比如管线综合方面的问题,在使用BIM之后,这部分工作是由设计院做还是由施工队做,这中间又牵扯到了体制方面的问题。

邓雪原:

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的部门,对BIM的使用要求也是不同的。比如方案阶段,会更多关注比较粗的方面;项目扩初、施工图设计阶段,就要逐渐考虑更多具体细节的东西,因为最终施工阶段需要使用,施工阶段往往还需要比施工图设计阶段表达的更多更清楚。我觉得大家在使用BIM时还是首先要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角度来理解它,然后再考虑自己的专业和工作阶段。

纪文轩:

首先要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尚处于BIM入门阶段的人员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大家的精彩发言让我对BIM系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理清了思路,包括软甲的选择等。从自身定位而言,为什么设计院要使用BIM软件?对于小型设计院而言,需要准确的定位,同时也是为了提升还也竞争力,此外也是为了设计质量的提高。

李昕:

与大家相比,我的资历尚浅。在使用BIM的过程中,确实发现它与之前的CAD等二维绘图软件相比有一定的便捷性。在公司的时候我也接受过一些培训,今天参加这个活动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而来,希望以后能与大家继续交流。

姚毅荣:

我现在在一家工业设计院工作,很大部分是在做核电设计,所以对BIM民用接触的并不多。BIM现在有两种做法,第一是“正做”,第二是“倒做”。“倒做”就是将施工图翻过去重新做一遍。其实真正要发挥BIM功效的话(比如将项目前期的节能设计融入到总体规划中),可能“正做”更有益于BIM今后自身的发展更好的利用其进行建筑性能分析。BIM肯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还需要借助更多的力量。

郭杰:

现在一些小型设计院也逐步尝试使用BIM,但他们在成本投入上、对BIM整体理解和思考深度、对BIM的应用效果期待等方面,使在BIM在中小院使用中不断出现阻碍,相对于持续稳定的投入、不断积累沉淀方面,大型设计院在BIM发展上更有优势。

李鑫:

再次感谢大家参加这个活动,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从中有了如下几个启发:1. BIM的大规模推动还是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扶持。这是涉及到BIM的生存土壤问题,对于普通建设项目而言。2、BIM软件毕竟还是处于摸索阶段,在技术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各个软件间的数据相互转换问题,这是需要通过不断的项目实践来总结完善。3、BIM毕竟是国外软件,如何使之符合中国专业技术标准,如何实现本土化,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会后合影

幕落

场外嘉宾观点

周茂刚,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周茂刚:

国内建筑业引入BIM概念及应用已有5年多时间了,但与BIM相关的理念和阶段性研发,国内十年前就有涉足,今天到场会议的是以设计行业为主,本人就从这个角度谈一下个人的感受或意见。

首先,BIM不应该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应该是个动态的过程,既然是动态的,那就会有不断的变化或“生长”,而这种变化和“生长”是贯穿于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在这个周期的不同阶段,以及同一个阶段不同的关联方,都需要对BIM做双向的互动——既要培育BIM的“成长”,同时也从BIM的成长中受益。具体到设计,各专业在不同阶段中对BIM就具有明显的双向效应。涉及时间篇幅,在此不一一展开。

其次,BIM的应用从不同角度会有很多的分类或方向,但简单可以归为两大方面——管理方面和技术方面。管理方面会涉及项目的经营运作方式,这其中必然离不开国内现行的项目管理体制及机制,这会对BIM的应用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技术方面相对简单,以满足业务要求为主,作为一种技术,BIM可以高效地解决某些专业的技术问题,比如设备专业的管线综合。但对BIM来说,其最大的价值无法体现在某个独立或孤立的阶段或专业。所以说,BIM在技术方面的应用与管理方面的应用难以完全割裂开来。回到第一点,其应用价值还是要在全过程中综合体现。

再次,谈一个对设计来讲很具体的问题。与CAD引用及应用的对比,CAD的引用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了快速推广CAD应用,提高设计效率,建设主管部门发出了机关文件,要求不同资质的设计单位在规定的年限内实现计算机出图,结果各级设计院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反观目前BIM的引用和应用,可能就没这么简单。2010年秋在北京召开的一行业大会上,有关人员提出BIM的应用推广会快于CAD的应用推广。这话你们信不信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不相信,其中原因不是因为BIM的应用推广没有价值,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其价值和对建筑业的影响远远超过CAD,所以这种应用及推广的难度才会特别高,可以借用一种对比,改良与革命的差别是根本性的,前者是优化,是量变,后者是颠覆性的。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