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BIM技术如何“落地”  > 正文
BIM技术如何“落地”
发布时间: 2013-08-16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序:

7月5日,畅言网设计师沙龙在上海举行。本次沙龙有来自12家单位的19名设计师参与,共同围绕“如何落地BIM技术”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会上,19名设计师分别从BIM的现状、问题、发展以及与二维设计、三维设计的比较等多个角度切入,结合自身经验阐述观点,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时间:2013年7月5日

地点: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总院

人物:

邓雪原,上海交通大学BIM研究团队交通大学博士;林良帆,上海交通大学BIM研究团队硕士研究生;张吕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张静波,深圳筑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BIM总监;高路,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BIM咨询顾问;李彦锋,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张东升,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BIM组负责人;腾彦,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BIM组负责人;胡凯,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BIM工程师;梁育铭,上海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BIM工程师;常世杰,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青年工程师;康秀军,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信息部主任;张芳途,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所所长;杨海涛,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BIM中心副主任;范兴家,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BIM中心设计师;杨家跃,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BIM中心设计师;李卫东,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BIM中心设计师;高志荣,绿城东方设计事务所BIM中心工程师;许树海,绿城东方设计事务所BIM中心工程师

幕起

李彦锋:

李彦锋,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从设计院需求方面来说,没有提供效率,没有提高质量,没有社会需求,设计院为什么要去做呢?一个是大环境的影响,我认为现在好多概念都被运用得很好,然后顺着这个方向往前发展。另外一个就是,BIM所描绘的前景正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这个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一个目标。还有一个就是关于利益,因为现在各个行业都在参与,会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会吸引很多人的关注,对设计院来讲也是一个机遇,能够参与到更多的市场竞争中来。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好多设计院专门设有BIM研究中心或者团队,他们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来运营。我最疑惑的地方,就是BIM机构跟设计院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今天要过来学习一下。

杨海涛:

杨海涛,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BIM中心副主任

你们有脱产团队吗?

李彦锋:

现在没有脱产团队。我们从前年就开始组建BIM团队,去年开始运营,因为没有脱产团队,发展速度较慢,你们从去年成立到现在已经做过二十几个项目吧,我们没有这么大的规模,就是在运营的过程中发现了刚才提到的这些问题,即跟生产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当然可以独立开展业务,但是如果设计院来做BIM就成了代工,就像我们让别人代画效果图一样。

张静波: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筑博的张静波,我们是一个专门的BIM团队,在上海、深圳分别都有20人左右。因为我们做的大部分项目是住宅,在审核标准层的内外层,那么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呢?因为住宅的标准层较多,我们发现如果标准层里的电线位置不正确,就会好几层都出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的一部分需求就是我们内部的项目,即标准层,我们把所有的设备都放在内部来检查错误。我们对BIM的运用大部分还是三维设计,就是提高设计质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筑博设计的项目,还有好多项目是跟兄弟设计院一起设计的,有些项目也是有实际合同在引导,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发现BIM是能发挥作用的,我们拿BIM是做管线综合,但是没有一家单位能够做到位,这也与施工有关系;另外一部分就是做CSD综合图纸,我们发现做了BIM后,设计界限就没办法划清,发现标高问题,后天施工也有问题。后期做CSD图纸就会牵扯到好多标高的问题,能否施工二次装修的问题等,作为设计院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也是非常痛苦的,我个人认为我们能把BIM用在设计院设计上也就可以了,所以我今天也是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高路:

高路,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BIM咨询顾问

我来自现代设计集团本部信息中心的BIM团队,我们团队在2012年初成立,单位名字我要稍微解释一下,最近我们也在媒体上发布了更名通知,将来会叫做华东设计研究院。我觉得今天讨论的“如何落地”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我想结合我们团队来讲,第一我们团队整个架构不同于以往,成立之初我们团队结合世博会做了很多项目,引进了一些很好的技术,因为异形建筑比较多,所以当时做BIM更多的是在完成解决异形建筑问题,还有就是设计亮点,当时的人员构成更多的是以建模团队为主,侧重于把模型做出来是不是出图尝试不是很多。

我们公司现在并不是在盲目地扩张,而是有缩减的趋势,一个就是各个设计院本身,比如上海院、现代华东总院,还有都市院都有他们自己的BIM团队,都在结合自己的设计慢慢地与BIM融合,这是一个过程。因为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BIM的引用会打破一些流程,甚至会增加设计的工作量,这就需要一个过程去慢慢适应。我们信息中心现在更多的是作为第三方的顾问,实际上海世博项目我们也是作为互动方参与的,慢慢沉淀下来。所以我认为“如何落地”这个话题真的是一个过程,需要从政府、学校行业体制等各种力量综合起来慢慢去完善,这样可能会做得更好。

现在对BIM的讨论太多了,一定要沉淀下来,就像迪斯尼项目,事实上BIM更多完成的是设计师关心的三维设计,要结合BIM团队完善相应的标准、这个体系架构去推,这是第一。第二我借用中国建科院黄翔院长的思路,因为很多建筑师反映三维软件比机电工程这些专业要容易上手、容易接受,着手去推还是比较容易的,重点就是施工,我认为从原来的设计图到施工图到给施工单位的过程中,因为行业割裂会带来问题,所以我认为可以先把BIM抛开,因为在报审的流程中现在还没有出现BIM。在BIM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全生命全局,像我们做的SOHO项目,我们也遇到过一些困难,因为起初为了占领市场,承诺较多,而现在后期在开始做的时候也有很多压力,因为soho要求比较高。其实向张总说的算量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如何落地”这个话题非常大,我就先说这么多,谢谢。

责任编辑: Nuo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