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畅谈建筑本质  > 正文
畅谈建筑本质
发布时间: 2013-07-03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序:

5月23日,畅言网设计师沙龙在上海举行。本次沙龙有来自6家单位的10名设计师参与,共同围绕“建筑本质”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会上,10名设计师分别从原创、精品、社会现状、价值观、社会责任等角度切入,结合自身经历发表观点,彬彬济济,好不热闹。

时间:2013年5月23日

地点:上海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人物:

陈晖,吉合建筑事务所高级工程师;陈世和,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副主任;杨翀,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方案创作所所长;熊穏,大地建筑事务所(国际)建筑师;邓绍虬,上海晶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夏雷,上海工程勘察设计院技术管理部副主任;沈元章,上海工程勘察设计院技术管理部总工;陆金龙,上海工程勘察设计院结构部总工;于沛,上海工程勘察设计院建筑总工;王光军,上海工程勘察设计院策划经营部经理

幕起

杨翀:

杨翀,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方案创作所所长

那我就先抛砖引玉吧,今天话题开始是什么是精品建筑,建筑畅言网评选了中国十大最丑建筑,获得了很大反响。我认为,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但是也可以有另外思考的角度,建筑形象和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倾向有关,而这又受经济环境和文化水平交互影响,可能过五年到十年就跳出一个十大最丑建筑,也可能,这段时间你认为的十大最美建筑,过了十年人的审美发生变化,再回头看这个最美建筑已经不屑一顾。举个也许不恰当但是有一定类比性的例子,这就像当年的健美裤,那个时代健美裤一定是很美的,民众接受度最高,如今呢?所以我觉得可以评,但是不要口诛笔伐,不要用“最美、最丑”这样的字眼去压抑建筑创作或是盲目追捧,这只是开放社会的评论功能,就像以前专门有建筑评论家,大家可以评论,但不应该用评论去压制一种文化。对于什么是精品建筑,我个人认为有三点要素,一是对社会与业主的责任心,二是美学上的成功,三是设计技巧和技术上的成熟,具备了这三点要素的,就该是精品建筑。所以我个人认为建筑师只要保持自己的设计作品,比如这幅设计,我从中看到一种真实的责任心,它是节能的,并不是为了贴这个标签才节能,而且各种建筑结构也十分合理和成熟,我觉得就很好。另外我引申一点,因为工作十几年来,一直在原创领域,也碰到过做全程的两三个项目,我感觉非常艰辛,在中国做原创很艰辛,尤其接手一些政府跟国资相关的项目,就感觉是建筑师坐在电脑前,背后有许多人在“指导指挥”,经常有你意想不到的干扰。我觉得美国和欧洲的对于建筑形象的规划控制相对比较宽松。建筑的美观是人本能的一种需求,是与经济基础相关的,当经济基础打好,自然追求更高精神和美学层面的东西,比如说一位业主资金雄厚、比较张扬,必然要求这个建筑是新、奇、独特的,要求打上他的标签。如果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就像我最近在看一本书,讲的是建国初期因为历史环境梁思成大师如何错误受到批判的,批判认为他强调大屋顶,就是浪费,就是片面追求宫殿的美观,就应该被批判,虽然带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但很大原因也是因为那个时候国家穷,强调的是以功能为主,不要一味地去强调装饰主义,一旦经济条件打好基础后,必然会追求不同的风格。到欧洲去参观平民建筑,它的美感局限在一个变化不大的体系;参观教堂,则非常高耸,式样也是发展最快的,民式建筑和官式建筑截然不同,所以我认为美感和经济基础是非常紧密结合的。

如果在社会很富足、有新奇特追求的情况下,刻意地去批判最美最丑,我认为没有太大意义。刚才提到建筑师考试,也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假如一位建筑师没有实际工程的经验,那么就要花很多的业余时间去背诵、强攻;但是如果在没有意识到要花费时间完成这样一个艰巨性的任务时,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通过考试。这就是我认为对原创该具有的态度:责任心、各种专业领域知识要相互综合,此外还要有精益求精的工作。

夏雷:

夏雷,上海工程勘察设计院技术管理部副主任

我觉得这个问题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在国内讨论却是个很沉重的问题。在国内,中国年轻设计师设计的创意作品容易被否定。上海浦东机场的方案刚出来的时候,我记得结构交给华东院去做,相关部门认为这个是最好的方案,直接执行,华东院接手后,也找不到类似结构案例,但还是予以实现,但如果这个方案是国内设计师创意,估计直接被否定。所以我认为这个话题很沉重。精品这个概念,就现状来讲,不一定是造得最贵,花钱最多,富丽堂皇,其实从建筑的本质上来讲,第一要有实用性,在功能上要达到要求,第二要有经济性,就是说如何在达到这个功能的情况下,用比较合理的设计、用材及结构形式去实现它。第三要和当地的人文、材料、包括当地所有的资源相结合。前几天,我去上海参加一个关于绿色节能的年会,在会上大家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如何让绿色建筑少花钱、花少钱,国内建筑能不能部分回归到传统的建筑理念中去,比如说以前的古建,在没有现在那么多品种材料情况下,也能营造舒适的环境,有些技术我们可以继续传承。绿色建筑要减少能耗,那么怎样减少,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空调设备大,那么建筑师应该怎样提高建筑的自然通风等等,包括一些选材、建筑的形式。所以讨论的结果就是有些东西确实可以借鉴老祖宗的一些方式。还可以从现代技术的角度来说,就是不仅仅限于建筑学的一些设备和东西理论,还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有一个例子,一位建筑师说他要到山区里面建一个类似于养老院的一个建筑,是一块狭长地带,当地的风向基本上都是东西向,里面必须要建一幢南北向的房子,但是由于当地潮湿度和温度都很高,解决自然通风难度较大,所以设计单位想出一个办法,把南北向的房子做成南边和北边的长度不等,而是做成飞机机翼的形状,因为是东西向的风,在风速比较大的情况下,自然会形成南北向的气压差,形成空气的流动。我感觉他们真的是在花精力动脑子做事情,在一定程度也可以称为精品。

我之所以认为精品很难讲,是觉得要做好一件事情其实也很难。现在我们有一个最难的问题就是,甲方把设计单位变成了复印机,他们在不想投钱时,过来找你谈但并不委托你,一直等到他项目要上马了,急匆匆地来找你,然后给你两个礼拜,时间太短压根做不出什么好的设计,像于工这种主创人员就经常碰到这种问题,甲方在时间上不停地催你。其实现在建筑师这个职位听起来感觉社会地位挺高,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的待遇却不是很公平。

责任编辑: Nuo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