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龙:

陆金龙,上海工程勘察设计院结构部总工
但我也顺着刚才两位说的讲两句。我感觉现在做建筑设计这个行业受到的待遇确实不公平,我进入这行将近有20年的时间,刚工作时还挺受尊重,最简单的到现场去开会还能吃到午饭,现在是直接散会不管饭,并不在于一顿饭,而是一种态度,我认为这就叫需求决定供给,就是我们得到的需求可能是急功近利的。讲到精品,比如说我个人想设计一个精品,还真做不出来,还没等你想好他已经要图了,这可能和社会浮躁的氛围有点关系,我感觉整个社会现在处于一种GDP迅速发展、建筑需求也快速发展的阶段,今年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每年进城的人达到了5000万,这些人到了城镇推高了房价不说,接手的项目单价也在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也出不了什么精品。
此外,我们目前社会的情况是谁大谁说了算,建筑师的原创想法不管多么好,也要落实领导的指示,这样对有一些想法的建筑师来说有很多制约,我觉得这个可能和整个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联,要一下子解决的确有困难。所以要出精品的设计,我觉得至少要让建筑师有一个思考的时间。现在还有一个考核产值,这样的话要怎么办?一个是进人(增加成本),另外一个就是不断的给建筑师加码,加码就导致思考的时间少,干活的时间多,作为建筑师也没有什么办法。再说说质量,领导很少跟建筑师讨论质量方面的问题,有什么困难或者有什么危机。所以说追求事业心、责任感,真的是很难能可贵的。我很钦佩杨工的自律,但是至少在我们单位,如果一位建筑师或者设计人员能够自己有些想法那也要看机会,也要看甲方的肚量,还要看业主提供的设计时间,所以出精品太难了,不是说一个天才就能出精品的。
陈世和:

陈世和,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副主任
从1990年代进入建筑设计行业到现在,我感觉作为建筑设计人员,环境有好的、改善的一面,也有压迫感更强的一面,对设计师的要求更高了。建筑的特点是个性化,从建筑质量上来讲可复制的东西比较好把控,但是一些个性化、地域性比较强的、不太容易复制的地方就不容易用固定的套路去设计,对质量把控就容易出现漏洞,这是个比较大的问题。我觉得现在是一个好时代,也是一个压力比较大的年代。建筑师有这么多项目做,但是又没有精力细细地去做一些精品。那么什么叫精品,我理解就是建筑师花多的心血,然后把各种条件在当时当地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用好,那就是精品。那么作为建筑师来讲我觉得有个比较好的条件,就是我们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会接触到比较多的案例,能够有较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沈元章:

沈元章,上海工程勘察设计院技术管理部总工
那我也说两句,我们那个时代搞建筑,一方面国家比较穷,第二方面也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建设,现在这么好的一个时代,有大量的建筑,你可以去创造,可以去发挥你自己的才能,对建筑师来讲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时机。但是我觉得在这个时代也有一定的缺陷,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把经济看得相当重,作为建筑师应该要学会平衡,应该有针对性,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来创造自己的建筑。同时,刚刚讲的精品,我认为精品建筑不是说一定要怎么样,因地制宜这个很重要,比如像我们设计院,很多工程项目都在外地,因为上海这几年来用地很少,好多都饱和了,在这种条件之下,我们做设计碰到很多的困难,很多业主都向大城市看齐,这个建筑要像大城市一样,在这种条件之下建筑师很难去满足要求,如果要满足,就像很多教授经常在说的那样,每个地区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用大城市的手法、思路去去设计,这条路已经被很过国家验证是错误的。我们作为一名建筑师,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但是在我们身上也有很多制约性,包括我们怎么样来做好每个项目思路的平衡,就是要跟业主沟通,这个沟通不是你说你的他说他的,不是这样的概念,我记得我们在念书的时候老师讲得很清楚,在美国做设计建筑师是怎么来考虑这个问题的呢?业主有很多的要求,但是我们不能只顺从他的思路,建筑师要担当社会责任,有技术上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建筑师是一次次地和业主沟通,而且是业主没有想到的建筑师已经给想到了,是这样的一个条件之下。而我国的建筑师不能做到这点,这样一来双方的沟通就比较少,沟通少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建筑师很为难,另外一种就是不管业主的想法是好是坏,都顺从这个思路。另一方面我觉得现在建筑师还有一个要做到的,就是我们必须要认真考虑一些问题,刚刚夏工也讲了,建筑上有好多的技术性问题,比如建筑声学、物理学、声光、通风、保温、绿色建筑等,好多建筑师在这些方面考虑得不够,最多的考虑是,我这个建筑怎么好看,好看也要因地制宜,同样一个建筑它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很好看,如果放在一个很拥挤的环境之下能好看?所以别人问我什么颜色最好看,我认为颜色没有什么好不好看,要综合来看,搭配得好就好看,所以建筑是一个综合体,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产物,而且在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经济层面之下,呈现出来的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建筑这个行业,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