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纵论建筑美丑  > 正文
纵论建筑美丑
——畅言网建筑师沙龙“春来茶馆”第十三期
发布时间: 2010-12-24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序:近期,畅言网举办“2010全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踊跃参与此次活动,并为我们献计献策。针对此次活动,我们本期的“春来茶馆”也主要围绕“建筑的美与丑”这个话题展开。同时,嘉宾们还针对林林总总的建筑奖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嘉宾:汤青,凯达环球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任建筑师;郭文斐,凯达环球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建筑师;李亦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六设计所主任建筑师;范黎,北京三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陆静,五合国际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胡罡,北京未名空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方铁英,北京未名空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朱丽,北京洲际建筑装饰设计与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师;王邕,北京筑都方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邓智勇,北京炎黄联合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第一幕:建筑的美与丑

当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世界流行的消费观念相结合,美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便更为广泛,审美也越来越丧失了统一的标准而趋于多元化。考察当代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我们便不难发现,时下一股所谓“新世纪风格”的设计思想潮流正在冲击着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这表现为一种综合的趋势,一种由不同的设计手法揉合形成的折衷主义状态。伴随时代发展人们逐渐将希望寄托于建筑乌托邦的理想,力图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重新诠释“建筑—环境—人”的关系。而在这股潮流背后悄然进行的,却是建筑观念和美学观念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幕起

畅言网编辑:欢迎大家光临“春来茶馆”,我们的茶馆是设计师们畅所欲言的场所,请大家针对本期的两个话题展开讨论。下面,先请大家就“建筑的美与丑”这个话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邓智勇 北京炎黄联合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邓智勇:美和丑是一个主观问题,但是都有客观性的一些假象。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把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等基本性问题混作一谈,甚至把美丑当作事物的客观属性,而在著名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谈话中,关于美也做了很多分析,比如:美是少女,美是黄金等。苏格拉底最终得出结论是——美是困难的。

这一概念延续到近代哲学家也都没有彻底地分析清楚。康德把这个概念解释得比较合理,即运用著名的“三大批判”中的判断力批判去分析这个问题。康德结合笛卡尔、休谟的观点,将休谟的“美就是快感”延伸开来,这也是很大的进步,把“美”作为纯粹主观的事情来看待,但是“快感”不能解释看悲剧时产生的壮美“痛感”,美与丑的功利性一览无遗,最后叔本华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抽身出来,跳出自己的主观思维、抛弃自身的主观意识得出了结论——每一个社会、每一种文化都会倾向于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就可以称之为美。

明清时期欣赏病态的美,比如林黛玉,而现在就不觉得林黛玉有多么美;再比如今天的电影演员和以前的选择标准肯定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很多正面的英雄人物都有一定的标准,到现在这些标准肯定是“过时”的。现在很多演员长得很西化,还有的就是标准的“混血儿”,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的文化本身受到很多西化的影响,现在公认的帅哥贝克汉姆如果在明清时代,大家肯定不认为他很帅。这也是模式化思维发展的结果,当然,在建筑界也有很多的混血儿,大量地标性建筑都是“中西合璧”。

对于美丑的评价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对于建筑而言,做一个美的建筑就是做一个在文化形式下大家认可的东西,但是很多时候并不一定努力去寻求这种“美”。甚至到了一定程度,会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大师级人物路易斯•康设计的孟加拉建筑其实并不美,但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审美感,他设计的孟加拉建筑的目标不是追求美,只是寻求自己的建筑在某种场合下的适合的层次,适合其实不一定美。另外,刘家琨在成都设计的地震受害者纪念馆,这种相对简易的建筑也不一定美,但是它很适合建筑的功能,与周围环境很和谐。这种建筑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美和丑的范畴,已经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备受争议的库哈斯的作品很壮观,看起来有一种痛感,他追求的那些形式在大自然面前有些不合时宜,盲目攀比只能走进“死胡同”。

李亦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六设计所主任建筑师

李亦农:有一种美是类似于真理的“美”,是经过几千年文化的洗礼、被无数人认可和被历史验证的传统美。现在很多时尚的、潮流的建筑还没有被验证,所以无法去判断它美或丑。一些地标都是完全为了标新立异,库哈斯的央视大楼就是这样的典型,很难去说它的美丑,但它是革命性的创造。

美是主观性并带意识形态的,范围不好界定。建筑除了与造型有关,还与技术、技能技巧等紧密相连。新锐建筑师们会用常人难以接受的技巧去做建筑,然后逐步引导专业人士和普通人去接受。对于畅言网举办的丑陋建筑评选,我建议此次评选不一定局限于大城市的一些有一定公众影响力的建筑,还应该涵盖一些小地方例如小县城的建筑,并以时间为节点,在一定范围内做评选会更加科学。

艺术家往往喜欢标新立异,但是整个社会对美丑自有公论,博物馆有自己的定式,大会堂也有自己惯有的形式,建筑的这个定式不是能被轻易引导的,只能是随着时代慢慢发生变化。比如说现在流行的参数化设计就超过了有些人承受的范围,虽然扎哈在建筑造型方面很有天分,但是他用参数化替代现代主义是没有经过检验的,也是不成熟的。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