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斗:
刚才您讲到西方的LEED体系非常成熟,为什么他们国家刚开始推行绿色建筑的时候,开发商、业主都愿意做这件事情呢?
孙捷:
在西方,做LEED的成本要比我们这里低很多,我在读书的时候帮我的导师做了一本杂志,主要研究绿色建筑方面的内容,当时我采访他们的时候,他们说建设一定规模、面积的绿色建筑,政府会有一定的补助。比如商业项目,他们会让投资者得到相应程度的回报。
项卫中:
西方国家非常注重社会效益,比如英国的某个连锁超市,他们会宣传自己在绿色建筑方面的优势。同样,商业、办公项目也是如此。当然,他们确实也是在踏踏实实地做绿色建筑的,这也是一种诚信的体现。
倪斗:
我们北京的绿色建筑在普及之后,很多项目都会被评为一星级绿色建筑了。
孙捷:
国外的建筑都是在建成以后才能对其进行评价。
王小明:
所以现在评价的标准我们国家也有些混乱,设计、运行阶段都会评级,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果,从而使得评估缺乏权威性。比如设计阶段是三星级,但在建设过程并没有按照三星标准建设,没有达到三星标准,而在宣传的时候开发商肯定会按照三星来宣传,这就势必会带来很不好的社会效应,从而导致大家再也不会相信这个评价体系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孙捷:
国外的绿色建筑确实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而且购房者也会有这样的意识,比如最简单的不乱扔垃圾等。
高晓阳:
实际上这与我们国家的诚信体系有关,中国的很多机关就是不诚信的,所以导致了很多开发商更是诚信缺失。
倪斗:
绿色星级评价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觉得有些问题,先是宣布了我们的房子在6月1日以后都是一星级了,但是具体评价要点还没有出台,设计也没有开始做,这确实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畅言网编辑:
刚才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发出了一些疑问,下面我们请项总把他在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与大家分享一下。
项卫中:
我们做的超高层建筑比较多,超高层建筑会带来一些新的设计问题,比如超高层建筑的进风、排风问题。我发现在设计过程中对这个问题理解是不够透彻的。也没有查到相关的研究文章。
我们知道,风速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风速增大会可能引起进风排风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到底有多大,应该怎样解决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实际项目中,采用的一个普遍做法就是在建筑的设备层做均压环, 即在设备层做一个1.5米左右宽的通道,排风口设置在均压环里面,主要原理就是通过均压环把外面的风削弱。
如果是一个45米见方的超高层建筑,它的设备层总面积大概是2000多平方米,实际上这个设备层大概能够应用的面积约1200平方米,如果它的周长是180米,除去1.5米的一个通廊,建筑面积约为270平方米,占可用面积的20%多。 如果一个超高层建造有10个设备层,占有的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这个均压环对建筑经济性影响是很大的。
那么,是否需要这个均压环呢?我觉得首先要分析建筑的情况。我国国土面积很大,不同地区的气候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北京离地10米高的风速在冬季大概是4.5米每秒,天津是5.6米每秒,风速最高的城市是武汉,达到了6.1米每秒,但很多地方的风速实际上是很小的。如西安、成都等地的室外风速就很小,如西安的室外风速平均风速只有1.7米每秒,成都只有2.0米每秒。对于室外风速很小的地区,即使在很高的位置上其风速也不会太大。在这种情况下,设置静压环的必要性就很值得考虑。而且通过研究发现,静压环对改进进风排风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李维:
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也会涉及到进风、排风的问题,但是这种做法很难实现。
项卫中:
这些是我们的整体构想,在进风系统和排风系统中,我最为关注的是进风口和排风口,如果在进风口的负压太大,说明很难进风,如果在排风口的正压很大,那么就会很难排风。所以我们的计算结果就是希望看到有均压环和没有均压环的时候新风口和排风口的压力分布情况。实际上通过数据研究,有均压环和没有均压环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当然,这座建筑是否需要均压环还值得考虑。对于室外风速10米左右的地区而言,超过的时间不会太长,但是对于那些海边城市,可能会出现台风的情况,这个问题当然要专门考虑。
实际上我列举的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各种问题都是可以这样分析的,因为这样可以实现节能、节地的目的。而高层建筑是否一定要做均压环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沙龙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