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强:
你们的建筑师都是怎样形成这种思维的,你们是不是要不断地强化和灌输这种思维。
杜海龙:

杜海龙,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方运营区项目运营部助理经理
基本上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要慢慢认识、培训和养成。
白志强:
要不断的进行讲座或者培训吧。
王毅力:
其实有时候也不需要去讲座、培训,我们生活在这种文化范围内,就会自我去吸收。
杜海龙:
打个比方,单位同事一起聊天,都在聊对建筑的看法,比如说我是暖通专业的,我会告诉他们,如果在这个地方,这个建筑外形应该是什么样的,朝向是什么样的,他们从建筑师的角度可能会从绿色或者其他某个角度出发,我们互相交流经验,就这样一结合,很多想法就被自己吸收了,很多年就是这样子培养起来的。
白志强:
假如你们这么做了,你们会不会主动把你们的想法告诉甲方?跟甲方讨论时,你们会不会跟甲方讲你们的设计理念,还是设计完工后,不需要做过多的说明?
王毅力:
这个我们肯定是会告诉甲方的。
白志强:
那你们怎么跟甲方说呢?如果告诉甲方,你们在设计中做了什么处理,甲方的接受程度是什么?
杜海龙:
就像我们方案投标时,我们的方案册可能会与其他人不一样,我们会有一个专篇,因为室内的功能户型等各方面还没有定下来,所以室外可以先考虑到交通情况等等。
白志强:
你们可能付出很多功夫来说明你们的绿色,业主对这个是很感兴趣呢还是说可有可无。
杜海龙:
这个是包装的问题,就看你怎么去跟甲方谈。这个可能也是一个环境问题,因为在过去几年我们在讲的时候甲方可能只是去听一下,但是现在因为国家在推进,甲方现在听得会更深入一些。打给比方,现在北京很多园区都要求绿色建筑要做到几星级以上,我们在汇报时,甲方不光在听,他们还会去思考,会有他们的一些理解,反过来给我们提一些不一样的需求,这也是一个认同过程,就像我们一开始培养我们的建筑师一样,到最后形成我们在培养甲方怎样去理解方案。
王毅力:

王毅力,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北区项目运营技术部技术经理
刚才讲到一点,就是接受度,其实甲方也有区别,有的甲方可能他自己有一种价值观和成就感,可能只需要你做他希望的东西,也有可能对绿色建筑有一些抵触,我们一方面是区分对待,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就绿色建筑是不是真的是一个好东西,如果绿色建筑它只是一个附加值,或者是在普通建筑上附加一层所谓的“绿色”,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的话,那很显然它是一个消极的东西。
项卫中:
就像你们院长说的,如果光在建筑上带个绿色帽子,就没有什么意义。
王毅力:
是的,绿色建筑其实从评价上来说分了很多层级,比如一星二星,也有LEED等,但是从我们设计角度来说可能分得更细。其实绿色建筑并不是说要花很多钱,它可能不属于绿色评价体系中的建筑,但是它使用上是绿色建筑,这不是很好吗。
孙军:
我认为现在两个方案到底怎么做还没有完全确定,比如说达到几星时,能不能有一家专门组织负责跟进,这样他有各种指标进行判断,哪个达不到标准他门就从设计上给你提建议,这样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也存在一个开发商觉悟问题,因为只有这个组织熟悉这些东西,他才知道怎么去上报,怎么去操作。但是如果让我们设计单位去办这样一个组织,估计也没精力去弄。
白志强:
即使挣了钱也一分钱拿不到,所以说从这方面就没有动力,这是第一;第二从时间、精力角度来说也无法操作。
杜海龙:
您刚才说的也对,我们现在国内的反评估机制是有问题的,现在新加坡的绿色建筑体系是这样的,三年之后会进行一个反评估,而我们国家截止到3月份大概有800个绿色建筑,,但是我们真正做到运营的不到100个。
白志强:
设计师现在最有积极性的就是通过绿色指标,能把这个项目接过来,提高设计费,设计院也主要重视是这一点,当然社会责任和设计院宣传效应也很重要。
孙军:
其实我觉得很简单,一个是政府强制,一个是标准,还有一个就是设计费,要能结合起来。从事这份工作,能得到回报,就有积极性,因为是市场经济。现在为什么绿色理念推行不下去,就是因为没有跟随市场经济。假如住宅最低20块钱,只要是绿色的就30块钱,并且这笔钱做完后立刻兑现,这样就好很多。
白志强:
所以说不用强制性的要求。要是能通过技术运用来提高设计费,大家就会仔细钻研,把被动设计变为主动运用。
项卫中:
这事还得靠政府。
孙军:
条文里规定,凡是将来设计达到一星级,设计费不能低于多少,如果达到二星级,政府会给补贴,一星级是最基本的,这样的强制规定就好得多。
白志强:
但是设计费是甲方出,如果绿色建筑评星甲方不是太感兴趣,甲方宁愿不去评星。即使我们跟甲方谈以后会节省运行费、暖气费,包括政府奖励等,但如果他自己只是以开发销售为主要目的,销售后不管运行,就是一次性投资,能少一块钱少一块钱的情况,很有可能就不感兴趣。所以绿色推行时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除了强制性外,很少有几个贯彻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