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视现实矛盾,开辟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新途径
当前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大多伴随着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筑和高强度的城市土地开发而产生。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也离不开时代给定的发展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城市都由于规模扩展而把历史遗留的旧城区变成“都市中的村庄”。现在,这些旧城区正面临三个方面的冲击:一是旧城区集中了相当数量既缺房又缺钱的双困户,他们迫切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居住条件;二是房地产开发商把高风险、高回报的赌注押到旧城区重建上;三是地方政府再也不能容忍在城市现代化的漂亮脸蛋上保留一片不体面的“胎记”或“溃疡”。当然,旧城区改造势在必行、无可厚非,问题出在对旧城区不加区别的“格杀毋论”上。如果政府能够尊重城市的历史,在老祖宗留给世人的最后一片故土上悉心发掘历史的遗存,让城市文明发展轨迹得以延续,那么就再也不会一律把旧城区视为建筑“溃疡”,必欲彻底清除而后快。比如,宁波在月湖地区进行城市绿化建设时,就曾有过是否全部拆除原有旧民宅之争。深入调查的结果是,发现那里竟有北宋时期的“高丽使馆”遗址等几座极有史料研究价值的古建筑。如果跟随当时国内那股“草坪风”,一味追求所谓欧陆式的绿地效果,换来的称赞只是一时的,留下的遗憾却是永远的。
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事关社会各界,但首要的责任在政府。即使在高度市场化的国家,也是如此。与不少欧洲古城相比,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除个别外,真正实施原物保护(文物保护)、原貌保护(历史街区保护)的范围要小得多。所谓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相当程度上是人为的,但首先是政府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决策不当造成的。如杭州市近年启动的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就是市政府下决心调整规划、撤消房地产开发项目才保全下来的,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在具体项目操作上,各地情况不同,解决的办法也有区别。有些地方,原定的历史保护地段过于连片,一旦城市启动旧城区改造,就与路网规划、城市设施更新发生冲突。历史街区必要时可以划成若干小片,以便于城市设施的引入和街区内部功能的转换。穿越古城的道路尽量不要设计成现代化的城市干道,以免接纳大量过往车流。类型相同的历史街区可以适当撤并,不求多而求精,尤其要下力气保护那些能体现城市历史特色和地理标识的传统街区。有的零星分散、毁坏严重但有保留价值的古建筑和古建构件,也可以适当集中起来,易地重建,与历史街区保护结合起来,便于长远的管理与使用。有些规划保留的建筑遗产,适合民间使用的,可以出售、出租,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改变用途,但房主或承租人要按规定承担保护责任。由于历史街区保护允许部分、大部分乃至全部改变使用功能,在政府投入一定资金并提供政策支持的前提下,还可以吸引一定数量的团体、中介和管理机构以及第三产业进驻街区,包括适当引入房地产开发的机制。街区投入使用后,也要纳入社区服务与管理的范畴。因此,要努力培育历史街区的内在活力,构建历史街区的长远保护机制,这是解决历史街区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治本之策。如湖南凤凰县在保护城市古建筑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颇有成效的。该县政府充分利用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县县城以及名著《边城》讲述这里的故事的影响,一方面花大力气保护修缮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历史街区和名胜古迹。凤凰县这一做法已得到国家财政部、建设部、文物局的充分肯定,专门下拨1000万元用于凤凰古城的维修保护。另一方面则大力发展旅游业。凡到过凤凰的人,都会深深感到凤凰古城的历史街区和古建筑最大特点,就是环境顺应自然,处处洋溢着人与大自然盎然共存的生机。从凤凰县城的平面布局来看,无论是对历史街区及古建筑的保护修缮还是城市扩建,当地政府和规划建设者们始终坚持随地形、山水之势,灵活变化。从而使凤凰古城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达到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程度。
综上所述,是针对当前的主要矛盾即历史街区保护而言的。对于文物建筑,一般是由政府拨款严格保护。该拨的经费要拨够。如果连人员都稳定不住,保护岂不落空?靠自己创收来维修文物建筑的,要严格核定创收的范围和用途,确保文物安全,确保维护经费不被挤占。至于风貌保护,本身主要是对新建工程的一种宏观管理,要给建筑师多留一些创作的空间。作为风貌保护主要手段的建筑高度控制,往往是处理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的焦点,实践中成功与失败的例证都不少。有必要在总结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的实际,对高度控制的范围与限制的高度作出认真的分析和必要的调整。
总之,发展与保护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真正重视、认识到位,办法总能找到,但此事不宜久搁,没有多少时间让我们坐而论道了。关键是要实实在在地行动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与本地实际的保护途径。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指出:“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尊重历史,延续文脉,是发展当代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建筑遗产是历史的沉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对正在奔向现代化的当代人来说,它是财富,不是包袱;保护它是责任,不是负担。这项事业要世世代代接续下去,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正处于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十字路口,因而当代人必须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