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为中国而设计  > 正文
张永和:我们需要怎样的建筑与城市
发布时间: 2012-09-11   来源:网友海珊投稿  转载自:非常建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先锋建筑师进入中国,有的还获得过国际建筑大奖,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以异乎寻常的造型赢得了国内设计竞赛评委的青睐,并以高额的设计费摘取竞赛桂冠,可谓是名利双收。然而,公众对此反映不一,抨击的声音总是多于赞扬。以库哈斯的新央视大厦方案为例,那座交叉缠绕的双“Z”字巨门就赢得了这样的评价,“在追求可持续发展与尊重人性的今天,该方案在这两个方面都没有着墨。它的确会给你某种震撼,实际上,除了震撼没有带来其他任何东西,而且这个震撼将是非常的昂贵。”的确,为了震撼的结构,要增加上亿元的资金成本,怪诞的设计再一次挑战了我们孱弱的审美力。作为一名经常往来于国内外的著名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系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和教授对当前国内建筑界的这种现状又是怎么看的呢?  

张永和

建筑:应该是融入环境的  

提到这个问题,张永和显得很无奈,他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应该说这种状况不完全是外国建筑师的问题,外国建筑师也不是消极的投其所好,他们在国外其他地方所做的建筑也不是这个样子,显然是我们选择了这些东西。应该说,这与我们的评委和业主都不无关系。  

其次,过分强调单体建筑,割裂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大家自然就会极力去塑造单体。可以说,目前中国的城市几乎都是不连续的,没有街区的概念,而是强调宽宽的马路、还要退红线、还要30%的绿地、中间有一个物体等等,一旦把建筑当做一个物体,自然就会去极力塑造。可以说,建筑群体“高低错落”作为一个积极的描述,很可能是非常消极的,“千篇一律”作为一个消极的描述,也可能是非常积极的。以前北京城都是一样的灰色,一样高的单层四合院,你能说这是“千篇一律”吗?其实不然,反而让人感觉非常完整,整个城市如同一栋建筑。  

张永和坦诚,他很喜欢欧洲的那些老城市,到欧洲一个城一个城去转就会发现,城市对人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好多城市都是几个世纪的老建筑,都差不多一个颜色,有弯弯曲曲的街巷。可以说,一个建筑不起眼就已经构成了一个好建筑,而现在我们城市中的每个建筑都想突出自己,整个城市就乱套了,而且还都是大马路围起来,铁栅栏围起来,现在这样的城市越来越多。  

诚然,张永和的一番话让记者感慨万分,目前国内城市争相建造雕塑式的标志性建筑,大有遍地开花的趋势,城市也因此而丧失了应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时间长了,人们势必会对建筑形式感到麻木,对城市产生厌恶。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对城市规划、城市保护是控制得比较严格的,对待大的建筑都比较谨慎,并无追求雕塑型建筑的风气,只有少部分建筑可以让建筑师这样玩,但眼下的中国似乎正在为外国建筑师提供一种他们在本国得不到的机会。每每竞赛都要邀请“大师”出山,动不动都要进前几名,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大师”的作品,似乎就是遗憾,评委如果不附和“大师”的作品,似乎就没水平,长此以往,那可真就是中国的悲哀了。  

城市:应该是能步行的  

目前,国内城市面貌如此雷同,千城一面,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张永和认为,症结就在规划上,而且是致命的,是我们自己把它改造成这样了。规划是多少年积累而成的,在积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很明确的城市形象,也就是如今大家不满意的这种,有些做法甚至是完全反城市的。比如说反对密度,宽宽的马路、房屋退红线,就是因反对密度而来的;反对密度带来的还有反对商业,人们觉得城市里乱、闹,但因城市内没有密度带来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如交通的问题、土地使用的问题,直到究竟什么才是一个城市的经验等等,从这些很实际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来。我们不禁要问,住在城市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享受什么?  

张永和认为,一个城市应该是能步行的,能步行势必街道很曲折发达,建筑都是上面住人,下面是商业,方便生活,这是判断一个好城市的起点。许多南方城市的街道都能走,走在楼下的人又不晒又能避雨,街道是通的,生活起来很舒适。如果你去上海淮海路走走就会有所体会,在这里,可以慢慢的走,也许买东西,也许不买东西,看看周围的橱窗,看看各色人等,那种在城市中的漫步,才是城市生活愉悦的一部分。但是,现在这些都给剥夺了,城市变成是为汽车了,汽车一过,也许有些绿树,也许有的房子立面好看或难看,但这不是真正的城市经验,给城市的实际使用也带来极大的问题。  

张永和感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建设量大幅提升,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建筑师可以有更多机会盖房子,另一方面,并不是盖得多了就盖得好了,如果你不思考、不研究,盖多少也盖不好,建筑设计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如果要评价目前经济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大致就是这个矛盾的真实体现。建设量大,但没什么质量,虽然质量在一点点提高,但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推动,让质量提高得更快一些。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