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脸谱之三:将建筑当玩物,重艺术轻技术、重形式轻功能;躲进象牙塔和故纸堆里成一统,拒绝脚踏实地的务实设计
2004年8月中旬,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郑光复在ABBS建筑论坛网站上发表了洋洋洒洒长达13000多字的文章《拂去泼在中国建筑师身上的污水----细品〈中国建筑师缺乏修养》及其附文〉。这篇檄文以尖锐的语言、客观的数据和入木三分的分析,高举起“建筑不是艺术”的大旗,剑锋直指矶崎新、库哈斯、安德鲁等国人已经耳熟能详的国际建筑设计师,对国家大剧院、新央视、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馆等著名公共建筑,在招标、设计过程的不透明、非理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刻批鞑。文章进而指出,黑格尔虽是一伟大的哲学家,但他毕竟处于一个工业革命尚未发生的时代,他最早提出的“建筑是艺术”的论断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看来,其实非常荒谬而且不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
这个论断是大胆而忤逆的!
一直以来,有太多的声音在强调建筑的艺术性,建筑师惟恐自己被划入工程师的行列,而一味地强调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造型技巧;另一方面,美术学院、工艺美院乃至电影学院的艺术家们在玩够了其他艺术形态后,开始盯上了建筑这个体量最为庞大、造价最为高昂的艺术载体。
然而最重要的是,国际上一直也有两大思潮,一是以建筑技术为主导,在强调功能性、经济性的基础上注重造型、美观;而另一类,则是单纯地追求新奇怪异的视觉冲击力,甚至不惜用绘画、雕塑的造型思维来做建筑。也许是中国人的审美曾经在长达数十年里被压抑得太久太狠,一旦开放就不可避免地迅速被另类引入歧途。
随着“鸟巢”去盖方案的讨论逐渐风波落定,“安全、经济、实用、美观”的建筑基本原则也被明确下来。然而诛方案易、诛心难。无论是建筑设计从业者、还是在校的建筑系学生,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引领建筑界潮流的人,他们根深蒂固的观点是难以清除的。广大普通民众是不可能上升到一个高度来看这个问题,他们只是把鸟巢去盖看成2008奥运会这部长篇连续剧中的一集而已。
面对媒体,恐怕没有一位建筑师会反对“安全、经济、实用、美观”这样的建筑基本原则;面对“将建筑当玩物,重艺术轻技术、重形式轻功能”这样的指控,也不会有一位建筑师会主动对号入座。所有的箭都在指向一个方向,但谁是那靶心呢?!每一位建筑从业者都应扪心自问。
将建筑当玩物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当前建筑界、尤其是担负着人才梯队培养的高等院校中,有少数人不是把建筑当成一门务实的技术科学,而是将大部分的精力和兴趣放在对不同建筑理论、建筑流派的研究上,津津乐道于各种不负责任、以偏概全的奇谈怪论,并以此误导青年学生好高骛远,不屑于建筑设计的基本功训练,不屑于从事最有现实意义的民用建筑设计,天天以为“鸿鹄将至”,以为单靠在象牙塔里研究故纸堆,就能成就伟大作品。
有这种浮躁心态的青年学生,也就有了大批浮躁心态的建筑师!要革除“把建筑当玩物”的心理痼疾,必须从改革高校教育导向始!
脸谱之四:既拉帮结派又同行相轻
知识界中拉帮结派之风尤以建筑为甚!
在北京,数得出来的几个著名的建筑师大多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学生。而在 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的建筑师又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同济毕业的建筑师在北京的作品如同清华毕业的建筑师在上海的作品一样少!同行相见,先论的是学校里的资历辈分:这位是比我高一届的师兄,那一位是比我还晚三届的学弟,无形间,就把其他学校的建筑师隔离在外面。
要论起来呢,中国除了这两家建筑方面的学院泰斗外,还有不少好的建筑系院校,比如天津大学、南京建工学院(东南大学)等等,怪只怪除了少数几个超大型以及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外,其他的城市都没能提供足够丰富的建筑设计土壤,这些院校毕业的建筑师便无形之中被稀释于北京、上海、深圳的汪洋大海中了。
在无数的派别和小圈子中,自诩为艺术家的建筑师们又自成一派。他们不追求设计那些影响着城市面貌的大型公建,也不屑于设计那些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居民住宅,因为有了“建筑艺术家”的自我定位,自然要摆出比其他踏踏实实一笔一划描图的建筑师高出一头的姿态,然而又因为“艺术”特别具备的作秀功能,往往比其他建筑师更容易占据行业内部的话语权和优势资源,无形之中,这个小圈子又凌驾于所有其他的建筑派别和小圈子之上……
“小圈子”之风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某著名的展会风波——先是少数人自封为王,企图以“小圈子”和几个非主流项目的建筑设计代表整个中国建筑界,不是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法则来组织策划,而是搞“小王朝”,凭少数个人的关系好恶和主观印象来邀请参观者;不料事实给人以狠狠教训,没有群众基础的孤家寡人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展会濒于破裂的边缘,由于涉及到很多国外参展建筑师,甚至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国际影响。
既是拉帮结派,想必彼此之间就非常抱团了才对?然而又未必!无论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交流,你很难从一个建筑师嘴里听到他对其他同行的设计能力以及作品的真诚赞美。至于学习考察,更是言必称国外,谈及国内值得借鉴的项目,大多以“最近不太敏感”搪塞了之。大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也许只适用于国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