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 正文
自察,常思——任重道远的社会责任
发布时间: 2009-12-21   来源:网友人生如戏cc投稿  转载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建筑师需承担起减少资源浪费、完善建筑评估系统的重任,以求更好地服务整个社会。

图片来源:北京信息网

图片来源:绵阳城市信息网

其实,建筑师从事的是一种“服务行业”,既是服务自己的客户,更是服务社会,服务民众。

对一座建筑来说,人们能否记得它的设计者并不重要,只要它充分地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无疑就是成功的。很多建筑师都很希望建造自己理想中的建筑,但是不应该忘记的是,建筑最终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需要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自己设计的建筑获得大众的首肯,更好地服务社会。

“文革”时期被拆除的旧哈德门饭店,曾经存在长达760年之久。1976年重盖完毕后,仅仅使用了30多年,就于近期被拆除了。同样的地理位置和功能,在技术和材料更为先进的现代,建筑的使用寿命却被大大的缩短了。我们不由得会深深思考,为何会产生这样大的浪费?我们常说“不破不立”,为了创造更多的商业收入和社会效益,改建、改造现有的建筑,无疑可以推动社会发展,拉动GDP增长。但怎样在城市改造和行业发展中减少浪费,是我们应当着重思考的。

在很多时候,建筑师需要承担的责任是很隐性的,也许整个社会都没有意识到,但建筑师自己应当有“自察”的意识。正如很多设计规范的制定都有特别的意义,但建筑师在遵守规范的同时,却很少思考背后的原因。这里我们不妨讨论一个小例子,为何一般高层建筑的层数都不超过24层?实际上那是一名身体健康的消防员在规定的搜救时间内所能攀爬的最高限度。这些原因一般人并不需要知道,但我们建筑师却有责任了解。

外国的建筑设计中并没有固定的“规范”,而是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评测,完全根据建筑本身“量身定做”,既能完全符合实际需求,又不会导致浪费。而我们国内的建筑师有时为了严格对照规范,不得不埋没个性,甚至造成极大的浪费。例如库哈斯设计的央视新楼,在我们国内建筑师的手中就很难实现。所以对我们建筑师来说,遵守规范只是自己一部分的责任;我们更为重要的责任是通过思考来完善整套建筑评估系统,不要让我们的建筑总是走在一条固定的道路上,而是创造出更多的方向来服务社会。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很多人提出一项质疑:为何那么多所学校在地震中倾塌了,而办公楼却安稳得多?舆论界纷纷将矛头指向建筑商甚至设计师。但一般人并不了解的是,学校属于大开窗大开间建筑,有时难免存在一定的结构设计缺陷,抗震能力本来就比较差。不过建筑师并不是对此完全无能为力的,在建筑设计中,一些看似简单的基本原理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地震多发的日本,学校都是完全对称设计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平衡原理,使建筑更加坚固,乃至可以作为地震时的紧急避难所。这些近在眼前的成功范例却很少引起我们国内建筑师的关注和思考。诚然,一味崇洋媚外不可取,但取人之长为我所用,最大化地将公共建筑的公益性和安全性相结合,不正是我们建筑师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么?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