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的使用者终于逐渐拥有更高的地位,因为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使用建筑物的感觉及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建筑物的成功于否,这就要求建筑师能将他们的需求以更为感性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需求实际与满足人性的两个方面有关,即物质的和精神方面的,换个角度说就是在建筑物中什么是人们需要(need)的,以及在那个结构体中他们想要(Want)什么,才能得到快乐。什么才能使他们快乐呢?——那些许多曾经使他们快乐过的东西--是自由,是自然,等等。不幸的是,现在的超高层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剥夺了那些曾经有过的欢乐。

超高层建筑给城市环境带来的问题已有目共睹
超高层建筑给城市环境带来的问题已有目共睹,而它自身的问题也同样明显。英国和日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高层建筑中工作和生活的人,有40%以上的人希望能有和自然界接触的机会,如打开窗户和到户外去活动。然而超高层建筑全人工的自然调节环境隔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没有了季节与气候的变化,久处高楼所引起的孤独、寂寞及其"高楼综合症"等等同样也是超高层建筑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产生的关键在于人们将关注的焦点一直放在怎样使建筑物"高"起来,而很少去考虑这幢终于"高"起来了的建筑该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终于重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那就是人与自然本是由同一根源发展而来的,人类的真正欢乐只有从自然中获得,我们需要与自然结合,就是为了要生存下去。设计结合自然,这是在今天如何使建筑人性化的最重要的方面。建筑本来就是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中介空间。
中庭概念是最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自老波特曼将中庭空间引入他的"人看人"的旅馆之中,中庭的空间形式就一直在现代建筑中不断繁衍。在超高层建筑中,中庭的介入已成为超高层建筑设计结合自然、降低能耗以及创造绿色空间环境的重要因素。许多实践表明,中庭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内部封闭空间的光线、空气、温度、湿度等方面有重要调节作用。实质上,中庭可以看作是建筑与外界自然之间,人与建筑之间的缓和空间。中庭的空间也不再只是单一的围合形式,在超高层建筑中,中庭更多地表现为向外界开放的空间形式,并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空中庭园组成,其开放程度也在一定方式上反映了建筑与自然的亲和程度,从而也高层建筑的自我表达上,成为一个突出的造型因素,显示潜在的内涵。
SOM于1979年设计的沙特阿拉伯国家银行大楼,采用三角形平面,服务核心与主体分离并设于西侧,可以减弱西晒。为进一步防止曝晒和风沙,外墙除南立面和东北立面有三个巨大的洞口之外,均为实墙面,实墙的矿棉板和混凝土板之间还设了1英寸厚的空气层,以加强隔热效果。三个巨型洞口其实是三个具有戏剧性的三角形中庭,南侧的两个洞口七层高,朝着老城区和红海方向,东北侧的一个洞口九层高,面向大海。在大楼的中心有一个贯穿整个建筑物的中庭,将三个洞口中庭连为一体,它可促使空气流动,从外墙洞口散热。各层办公室的窗户全部朝向洞口中庭,这样在大楼的办公室与当地炎热的气候间就形成了一个微妙的缓冲地带,体现了典型的伊斯兰内向型空间传统。
1982年SOM在巴林设计的联合海湾银行继续利用中庭来改善内部空间的气候条件,中庭每隔三层一个,绿化的布置和远处海湾的景色为内部办公室提供了怡人的工作环境,中庭在外窗和地面形式上也着力于体现当地的文化传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SOM的这两个银行为高层建筑利用中庭改善气候条件,体现地域特色提供了优秀的设计经验,也反映了建筑师对人性化空间的追求。

中庭概念是最古老而永恒的话题
90年代的建筑师对中庭在超高层建筑中的运用更为理性化,这表现在许多建筑师正致力于将中庭设计与结构系统、生态原理及高技术开发紧密结合。
美国建筑师赫尔穆特·杨在为上海浦东设计的49层高的21世纪大厦中设置了5个9层高的三角形中庭,这些空中庭园朝向外滩美丽的景色,旨在为远离地面的人们提供一个工作、交流的轻松怡人的绿色环境。中庭的设置位于塔楼之中,却又独立于结构系统之外,从而使这幢超高层建筑既表达了结构的理性美,又表这了建筑师在设计中对人的尊重。
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大楼 在竞赛中获得头奖 ,60层高的大楼平面呈微曲的三角形,结构支撑 、电梯 、设备管道和辅助用房所形成的重直体位于三角形平面的三个角上,三角形的中心部分是一个贯通全楼的中庭,通过许多4层高的边庭提高了建筑的对外界开放程度。中庭的空间构成与沙特的国家商业银行有些类似,但是高新技术的运用给中庭带来了智能化的色彩。中心的贯通中庭被玻璃结构分为四段,段与段之间的分隔可以进行调节,每隔四层在不同方向设置的冬季花园,就"花瓣"绕着花茎呈螺旋形上升,因此在任何位置的8个办公层上下均有一个冬季花园,这些花园与外界之间也有一个可以调节的高技术玻璃隔断,以适应季节的变换。办公室围绕中央中庭和边庭布置,由于内庭和边庭的结合,使每一间办公室都获得了良好的自然采光。高技术的手段也使超高层建筑的窗户不再紧闭不开,双层的壳体结构可以使办公室的窗户在不同季节根据气候条件或开或闭,空气靠自然对流方式进行,并沿中央内庭上升,与边庭的空气流通相结合,使每一层的办公室都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特性。大楼的三角形中庭布局还增加了内部空间的凝聚力,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及集体团队精神的建立。这幢大楼的建成将会成为超高层建筑设计结合自然的一个里程碑,技术在这里也不再扮演花园的敌对力量。
在该银行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的是德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英根霍温(Christoph Ingenhoven)的方案,其楼高46层,建筑平面为圆形,也利用了中庭来调节室内微气候,同时作为降低能耗的手段之一。中庭设于办公室与建筑外表皮之间,沿圆形平面四个方向挖去的四个弧形中庭成为办公室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最有趣的缓冲地带。

对超高层建筑人性化空间的另一种形式概念的提示来自日本的建筑师原广司
对超高层建筑人性化空间的另一种形式概念的提示来自日本的建筑师原广司 。他设计的大阪梅田大楼试图表述"空中走廊"的设计概念。梅田大楼高170米,在东西两侧的办公、旅馆与顶部的空中庭园间形成了一个长54米、宽45米、高150米的巨型门形空间 。在这巨大的空间中,建筑师布置了各种各样的等待遨游太空的"道具" - 空中圆形环孔 、空中桥梁、空中电梯、扶梯、照明台阶塔、旗形回廊……,所有这些原广司把它们叫做"诱导体"。原氏讲道:"以往高层建筑群所构成的现代都市是在垂直方向上只会出现死胡同的都市。这种城市不能算是立体都市,只有当把高层建筑通过各种办法相连结 ,将死胡同相互沟通,使人们立体交通得以实现,这时才真正算是立体都市的完成。"
原广司抓住了一点,那就是人们不会甘于在高处被自己建造的大楼所束缚,那是对自由的一种最简单的要求,在原氏的大楼中,人们终于可以自由地在超高层的空中"遨游"了。也许你会象我一样发问:"这是人们所谓渴望的那种自由吗?"没有回答。原广司只说到如何去打通死胡同,没有去说立体都市会意味着什么?如果说原广司为人们在超高层中的行动自由迈出了勇敢的一步,那是因为,没有人能肯定哪一天我们会停止建造超高层的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