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现公墓的教育功能是当代公墓工作者重大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实现“四大转变”:
⒈文化凸现,重心转移。公墓要由单一保存骨灰转变为注重保存人生文化。当今的公墓,通常不是在原有的历史文化圣地上建设起来的,而是在荒草、野地上建设起来的,随处可见碎石、枯树。在这样的地方建墓,如果仅是履行“保存骨灰”、“保存遗体”的单一功能,那末,公墓仅是坟地而已。
为要承担教育使命,公墓的主要功能必须转移到保存人生文化上来。骨灰并不是人的本质的体现物。当着公众愿意出大钱保存骨灰的时候,我们有责任把公众的钱用好、用活,并引导公众把更多的钱消费在人生文化的积累和创新上。一个重要的战略就此产生:公墓从单一的保存骨灰(或遗体),转变为以保存骨灰(或遗体)为抓手,重点落在保存人生文化上。如果说,原有的历史文化圣地的那个文化属于过去,一旦形成就不会有新的增量;那么,与此相反的是,公墓里的人生文化,由于死者的不断增多,而不断地增加;由于死者的经历各个不同,因而其内容也不断地丰富。公墓工作的神圣,正在于它在建设着一个永没有终结的文化圣地。
⒉文化再造,“白化”转性。公墓必须要成为祥和圣地,要与社区和谐共荣。就上海而言,各公墓中,已“居住”了百万死者,俗称“百万大军”。但是,抽样调查表明,“白碑”占了80%,即是说,其墓碑的背面没有文字。划一的形态和单调的白碑,构建了公墓的“白色化”。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为此,公墓必须进行“文化再造”,要将白色墓碑,改造成为文化墓碑,从而使公墓用较少的财力取得在以先进文化取向上的重大改观,大大地减少负魅场。
⒊文化传承,服务转型。要建设公墓文化教育高地,一个重要前题,就是公墓工作者必须努力成为人生文化传承师,即广义上的教育工作者。
公墓的“白化”转性,着眼于解决所留下的老墓向文化形态转变的问题;而公墓工作由保存骨灰为主转移到保存人生文化,则是解决不断形成的新墓的文化建设问题。一旦新墓、老墓都完成了“转性”,那末,公墓的主要使命将是文化传承。教育功能的凸现是文化传承的必然延伸。在这种格局下的公墓工作者,在本质上不再是“守墓者”,不再是公墓的“物业管理者”,更不是专司安葬工作的“落葬人”,而是人生文化的传承师,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教育工作者,恰切地说,是社会教育工作者。我们将会看到,学校将会聘请他们成为“兼职教师”、“兼职辅导员”,公墓也将更多地与学校一起建立学生的校外实习和活动的基地。困难群体的葬礼以及一些特殊葬礼,也将成为有更多学生参加的生命教育活动。
⒋文化自信,身份转变。要成为文化意义上的工作者,公墓工作者自己先要把自己当回事,才能赢得更多公众的赞慕。
我们正处于公墓业的重大转型期。如果说,火化的推行使公墓由遗体墓向骨灰墓转变是一次公墓业的重大转型的话(这一次转型是从全部保存人体转为部分保存),那末,由保存人体转向保存人生文化引发的公墓业的转型,要比第一次更为重大,从文化视角上看更富有意义。我们对公墓业的转型要有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公墓工作,首先要有文化自信,自己要对自己较真。从观念的转变,到工作的转型,直至角色的转换,使自己真正成为文化工作者,成为从事生命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图片来源:百度
四、积极探索,多路径开辟教育功能
凸现公墓的教育功能,实现公墓的转型,是殡葬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方面。我国公墓业在这一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开辟了一系列的路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路径一:通过墓碑、墓位、墓区,承载文化,使之成为教育的物质载体。一个一个的墓,是公墓的基本细胞。从文化视角看,墓的文化造型,富有文化内涵的碑文,可为文化教育积累更丰富的资源;同时,高度重视墓区的规划和建设,无论是整个公墓的墓区,还是分解成为子系统的小墓区,都对公墓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碑文是良好的教材。碑文的文化意义和教育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人们往往重视的是逝者业绩的“树碑立传”,多有“拨高”之嫌,从而使其文化意义淡出,教育作用也难突出。从文化公墓的角度看,碑文的选择原则可以遵循上海杂文家张舟萍先生墓碑上的一段话:“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从而使人产生读了一块碑文之后,还想读下一块碑文的巨大的吸引力。洛阳有“千唐碑”纪念馆,甚是稀罕。经过一定的时期,我们这一代人所形成的碑文何止是万千?这将是多么珍贵的文化遗产啊!上海每年谢世有十万之众,如取其一半,那也有五万文化碑,这将是何等的对文化创新的贡献啊!
墓的造型是载德的良好载体。好墓的造型给以人冲击,让人产生美的享受,留给人们更多的意蕴。在这一方面,上海的福寿园、滨海古园等均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
墓区的设计,可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大凡公墓高手都高度重视墓区的规划设计。什么玫瑰园、紫竹园等成为了美的景观。
路径二:辟建主题文化园地,培育教育基地。围绕某一类群体、某一个事件,在公墓中构建主题文化园。由于它的同质性,使文化资源高度聚集,主题突出,极具感染力,能使受教育者受到深刻的教育。
遗体捐献者纪念园、七君子名人文化园、新四军广场、黄山十一烈士园、百家姓中心广场、抗日纪念广场等就是十分成功的主题公园。
路径三:组建公益性的群众组织,为特殊群体提供经费和活动场所,接受心疗,开展相互教育活动,引发社会效应,星星港、癌症俱乐部等就是很有震憾的典型。
路径四:文化创新,文化服务。用以抵制低俗,教育公众以先进文化为取向开展殡仪活动,比如,时空信箱、心愿气球、笛声安葬等均成为媒体关注的文化创新活动。
路径五:通过IT技术的运用,以公墓为基地,依靠高科技,展现人生文化,开展生动的生命教育。在安葬礼仪和公墓追思厅中的人生小电影等就是突出的案例。
路径六:通过陵园旅游,向游客展现当代文化公墓,让公众在旅游中受到教育。上海有几家公墓开展的免费旅游成为陵园旅游的有益尝试。
路径七:通过网上公墓,让公众在虚拟空间中受到教育。上海网上公墓开辟已有多年,上网人数逐年增加。
路径八:通过新闻媒体广为传播,产生巨大的放大效应,让广大公众受到教育。近年来,对于殡葬业的正面报道和长篇文章不断增加,各种新闻报导同时起到了对公众的教育作用。“我们影响媒体,媒体影响公众”正成为公墓工作者的自觉意识。
五、对策举措:凸现教育功能的行动方案
㈠ 转变观念,重新确定公墓业的定位
转变功能定位:要把单一保存骨灰的功能转变到以保存骨灰为抓手、重在保存人生文化的轨道上来。
转变赢利模式:要把赚墓位土地的钱,转变到依靠文化,引发高增值的资源节约型的新赢利模式上来。
㈡ 增加投入,为建设具有教育功能的公墓地提供资金保障
公墓由保存骨灰转变为重在保存人生文化,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没有这个转变,第二次殡葬习俗革命是不可能完成的。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下公墓基本上依托市场进行运作的,它与其它文化公共设施所不同,公墓的文化是由“死者”出钱建设的。因此,政府更要以积极的姿态,以少量的投入启动该项工作,大力支持和引导,推动公墓文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地发展,不断凸现教育功能。
㈢ 创新机制,实施公墓文化再造
当下,80%的墓碑的反面是“白板”。对于“白板”墓碑要实行“文化再造”,使一个普通的公墓,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为文化内容丰富的文化形态的公墓。
要实行机制创新。“三个一点”:公墓出一点,统一负责碑文及刻制;客户出一点,提供碑石空间;政府出一点,对完成“文化再造”的公墓实行补贴性奖励。
要实行组织创新。要实行公墓、学校、文化部门的多方面结合,充分发挥当地高中学校、高等院校学生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公墓“文化再造”工程中来;要充分发挥当地文化部门的作用,把“文化再造”工程归入到当地政府关注民生文化实事中来。
㈣ 实行“双规”,精心编制规划,制定文化公墓规范。
全力推进公墓文化建设,富集公墓教育资源。要开展文化公墓的研究,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开展文化公墓的规范研究,形成规范,用规范来引导公墓业的发展走向,防止粗俗泛起;要精心制定地区性文化公墓发展,把公墓的发展归入到地区发展规划的总框架中,防止“边缘化”,备受歧视;要把公墓演变成地区性的人生文化教育阵地,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阵地,以及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文化活动的阵地,使上海平添7000亩土地的教育基地,并拥有内容十分丰富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
科技先导,让“赛先生”(since)发挥“革命家”的作用
公墓的教育功能的快速凸现,要紧紧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要特别重视现代科技革命中的主导技术——IT技术,它在殡葬有关领域中的应用,可带来全新的变化。比如,运用IT技术的“人生文化小电影”,不仅使追悼会,而且使包括殡—葬—祭全过程在内,都将呈现新的格局,并对公墓业从保存骨灰转入到保存人生文化的轨道,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深信,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那末,一定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我们的公墓可以成为文化富集的重要阵地,成为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文化特色十分明显的重要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