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五花八门的建筑设计之墓地  > 正文
论当代公墓的教育功能
发布时间: 2012-03-27   来源:网友各自安好゛Elope投稿  转载自:上海理工大学 

图片来源:百度

一、关于康德墓碑碑文的两点启示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他的“星云假说”,即关于“目前的所有天体都是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被恩格斯称之为“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动摇了“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形而上学观念,使上帝的“第一推动力”变得没有必要,它为马克思主义辩证运动和发展的自然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康德的“星云假说”,与能量守恒和不灭定律、细胞学说一起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德作为天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实践理性批判》等著作,该书中的一段话,写在他的墓碑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段话影响十分深远。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采访温家宝总理,问总理在晚上难眠时,在枕边看那些书。康德碑文上的一段话是温总理回答记者时所说的其中一段话。好的碑文是一篇优秀的教材,让人深思、回味,给人以启发。墓地的碑文常给人们以深深的教育。

上述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公墓可以也应该成为开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二是,社会要把凸现教育功能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在德国的康德墓碑上的一段文字,竟然使当代的一位中国总理时常想起,历时如此之长,空间跨度如此之大,足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既然公墓有着这种“跨越时空”特征的教育功能,其影响的层次又是如此之深刻,那末,我们就应该自觉性地将这种教育功能加以凸现出来,而不是相反。

二、 历史的使命:凸现教育功能,重塑公墓形象

公墓的教育功能很早就被人们所应用。小说、电影及电视中,时常在“剧情”需要的时候,把交织缠绕的矛盾放到墓地解决;剧中的主人翁时常在墓前反省,实际上是在接受“死者”的教育。这种情况,被我国著名思想家于光远称之为“生者与死者的对话”。

这种“对话”尽管是经常发生的,但仍然是一种个体行为,是人们不自觉地对墓这一教育资源的运用。公墓(墓地)远没有自觉地当作一种教育资源,远没有将公墓(墓地)从教育资源的高度实现资源化。在这种情况下,对公墓,人们普遍地将其作为一种“负担”,作为具有“负面影响”的存在物,并充斥着妖魔鬼怪。因此,在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担当起历史的使命,重塑公墓形象,凸现教育功能,把误断的“鬼魅之地”,转化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引发公墓业的变革,把中国公墓业做大做强,做高做深,做精做雅,赢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末,究竟为什么要将公墓的教育功能加以凸现呢?

㈠ 公墓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一是良好的教育环境。人置身于公墓(墓地)的庄严、恬静而又风景优美的环境之中,这是自然环境和人文在环境的交融,在这种环境下接受教育,感人肺腑,入脑入耳。这种教育环境是独特的,是学校的教室所不具备的,也是其它场所所难以具备的。

二是特有的教育资源。受教育者面对的,或是为国捐躯的先烈,或是为民族兴衰摇旗呐喊的先贤,或是生我养我、教我的先人,运用先烈、先贤、先人留给我们的以生命为代价的教育资源,引起我们对人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产生彻悟,培养健康的生命观,认识生命之可贵,欣赏生命之美好,珍惜生命之存在,尊重生命之个性,创造生命之价值,从而对身心的健康发展,构建健康的人格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是低廉的教育成本。在市场体制下,政府对于公墓的直接资金投入不断减少,与办学校的投入的不断增加状态正好相反。公墓作为教育的特殊场所,其政府所负的教育成本是很低的,但却是一个与学校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教育阵地。当下,政府承受的教育投资居高不下,投资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在另一个方面,却把许多珍贵的教育资源白白地浪费,把由老百姓出钱的、可以作为重要的生命教育基地的公墓,其教育功能忽视了,甚至是压抑了,从而使我们有限的教育经费更显不足,教育阵地更显稀缺。也许,我们在做一件再也傻不过的事:把那么丰富而又珍贵的教育资源白白地浪费了。为什么只要转变一下观念就可以办成的事,却把之冷却在一边呢?

㈡ 教育的本性要求公墓凸现教育功能

从教育的定义就可以对教育有进一步的理解。教育,从广义来说,指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社会活动。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从这个定义可知,健康的身心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教育需要不断深化其改革。教育必须要改变单一的学历教育,努力向教育终身化转变。现代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要求我们改变唯学历教育,以及单一的学校教育的教育模式,强化社会教育;教育必须要改变单一的知识教育,努力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改变单一的书本教育,强化人对社会高适应的素质培养。我们面临着“高分低能”的难题,在学生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适应难”、“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要求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所有这些,要求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开掘包括公墓在内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也要求我们殡葬工作者,转变服务方式,把凸现公墓的教育功能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㈢ 公墓业的自身发展,要求公墓凸现教育功能

一是社会的偏见,要求公墓业尽快转型,改变形象,凸现其教育功能,实现社会认同。一个行业长期在“社会偏见”下存在十分不利于发展。包括公墓业在内的殡葬业,“社会偏见”之所以长期存在,个中必有深刻的原因。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与其功能发挥的偏差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公墓的功能始终停留在保存遗体和骨灰的层面上的时候,人们将依然采用传统的目光来审视你。一个行业的被贬,使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人,也难逃被贬。社会偏见很是无情,殡葬业纵然有政府的保护、媒介的说道,也难改变。而要最终的扭转,只有在功能设计上来个根本的改造。不然的活,我们将继续被“边缘化”;

二是反暴利的呼声,逼使公墓业反思传统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迅速转变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用文化和教育,使传统服务大大的增值。殡葬业,特别是公墓业的“暴利”帽子已戴了几年了。在上海,“入土为安”的墓穴的价格依然有着上涨的基本动因,从而有可能使“暴利”的呼声从“帽子”转化为实质性的政策。这是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所依凭的1平方米土地就该那么地贱呢?在我们这个土地稀缺的上海,为什么墓地该贱卖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服务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去改变这1平方米土地的属性。1平方米土地,当着仅是“脊地埋枯骨”,仅是连麦子也长不出的荒地而已,自然贵不到那儿去;而着每1寸土地上的每一颗沙粒渗透着“文化因子”的时候,它将是价值无量;一块碑从其自然属性来看,仅是由氧化钙、氧化硅等化学物质组成的自然物而已,但一旦赋予了文化内涵,如康德墓碑的那块石头,则又价值无量了。如我们不是在出售土地的面积或沙粒,不是在出售石头,而是在经营内含的文化,那末,再贵也是不贵的,无有暴利一说。反过来说,如我们仍然高价出售土地和石头,那末,我们将永远地处于挨整和挨批的位置上。其实,此路是走不长的,更是不可持续的。

以上可见,公墓的教育功能,是公墓的自身性质决定的;凸现教育功能,是社会教育改革大势所要求的,也是公墓业改变社会地位,进行形象重塑,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而提出的一种内在需求。

图片来源:百度

三、 实现“四大转变”,主动承担历史使命

凸现公墓的教育功能是当代公墓工作者重大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实现“四大转变”:

⒈文化凸现,重心转移。公墓要由单一保存骨灰转变为注重保存人生文化。当今的公墓,通常不是在原有的历史文化圣地上建设起来的,而是在荒草、野地上建设起来的,随处可见碎石、枯树。在这样的地方建墓,如果仅是履行“保存骨灰”、“保存遗体”的单一功能,那末,公墓仅是坟地而已。

为要承担教育使命,公墓的主要功能必须转移到保存人生文化上来。骨灰并不是人的本质的体现物。当着公众愿意出大钱保存骨灰的时候,我们有责任把公众的钱用好、用活,并引导公众把更多的钱消费在人生文化的积累和创新上。一个重要的战略就此产生:公墓从单一的保存骨灰(或遗体),转变为以保存骨灰(或遗体)为抓手,重点落在保存人生文化上。如果说,原有的历史文化圣地的那个文化属于过去,一旦形成就不会有新的增量;那么,与此相反的是,公墓里的人生文化,由于死者的不断增多,而不断地增加;由于死者的经历各个不同,因而其内容也不断地丰富。公墓工作的神圣,正在于它在建设着一个永没有终结的文化圣地。

⒉文化再造,“白化”转性。公墓必须要成为祥和圣地,要与社区和谐共荣。就上海而言,各公墓中,已“居住”了百万死者,俗称“百万大军”。但是,抽样调查表明,“白碑”占了80%,即是说,其墓碑的背面没有文字。划一的形态和单调的白碑,构建了公墓的“白色化”。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为此,公墓必须进行“文化再造”,要将白色墓碑,改造成为文化墓碑,从而使公墓用较少的财力取得在以先进文化取向上的重大改观,大大地减少负魅场。

⒊文化传承,服务转型。要建设公墓文化教育高地,一个重要前题,就是公墓工作者必须努力成为人生文化传承师,即广义上的教育工作者。

公墓的“白化”转性,着眼于解决所留下的老墓向文化形态转变的问题;而公墓工作由保存骨灰为主转移到保存人生文化,则是解决不断形成的新墓的文化建设问题。一旦新墓、老墓都完成了“转性”,那末,公墓的主要使命将是文化传承。教育功能的凸现是文化传承的必然延伸。在这种格局下的公墓工作者,在本质上不再是“守墓者”,不再是公墓的“物业管理者”,更不是专司安葬工作的“落葬人”,而是人生文化的传承师,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教育工作者,恰切地说,是社会教育工作者。我们将会看到,学校将会聘请他们成为“兼职教师”、“兼职辅导员”,公墓也将更多地与学校一起建立学生的校外实习和活动的基地。困难群体的葬礼以及一些特殊葬礼,也将成为有更多学生参加的生命教育活动。

⒋文化自信,身份转变。要成为文化意义上的工作者,公墓工作者自己先要把自己当回事,才能赢得更多公众的赞慕。

我们正处于公墓业的重大转型期。如果说,火化的推行使公墓由遗体墓向骨灰墓转变是一次公墓业的重大转型的话(这一次转型是从全部保存人体转为部分保存),那末,由保存人体转向保存人生文化引发的公墓业的转型,要比第一次更为重大,从文化视角上看更富有意义。我们对公墓业的转型要有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公墓工作,首先要有文化自信,自己要对自己较真。从观念的转变,到工作的转型,直至角色的转换,使自己真正成为文化工作者,成为从事生命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图片来源:百度

四、积极探索,多路径开辟教育功能

凸现公墓的教育功能,实现公墓的转型,是殡葬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方面。我国公墓业在这一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开辟了一系列的路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路径一:通过墓碑、墓位、墓区,承载文化,使之成为教育的物质载体。一个一个的墓,是公墓的基本细胞。从文化视角看,墓的文化造型,富有文化内涵的碑文,可为文化教育积累更丰富的资源;同时,高度重视墓区的规划和建设,无论是整个公墓的墓区,还是分解成为子系统的小墓区,都对公墓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碑文是良好的教材。碑文的文化意义和教育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人们往往重视的是逝者业绩的“树碑立传”,多有“拨高”之嫌,从而使其文化意义淡出,教育作用也难突出。从文化公墓的角度看,碑文的选择原则可以遵循上海杂文家张舟萍先生墓碑上的一段话:“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从而使人产生读了一块碑文之后,还想读下一块碑文的巨大的吸引力。洛阳有“千唐碑”纪念馆,甚是稀罕。经过一定的时期,我们这一代人所形成的碑文何止是万千?这将是多么珍贵的文化遗产啊!上海每年谢世有十万之众,如取其一半,那也有五万文化碑,这将是何等的对文化创新的贡献啊!

墓的造型是载德的良好载体。好墓的造型给以人冲击,让人产生美的享受,留给人们更多的意蕴。在这一方面,上海的福寿园、滨海古园等均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

墓区的设计,可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大凡公墓高手都高度重视墓区的规划设计。什么玫瑰园、紫竹园等成为了美的景观。

路径二:辟建主题文化园地,培育教育基地。围绕某一类群体、某一个事件,在公墓中构建主题文化园。由于它的同质性,使文化资源高度聚集,主题突出,极具感染力,能使受教育者受到深刻的教育。

遗体捐献者纪念园、七君子名人文化园、新四军广场、黄山十一烈士园、百家姓中心广场、抗日纪念广场等就是十分成功的主题公园。

路径三:组建公益性的群众组织,为特殊群体提供经费和活动场所,接受心疗,开展相互教育活动,引发社会效应,星星港、癌症俱乐部等就是很有震憾的典型。

路径四:文化创新,文化服务。用以抵制低俗,教育公众以先进文化为取向开展殡仪活动,比如,时空信箱、心愿气球、笛声安葬等均成为媒体关注的文化创新活动。

路径五:通过IT技术的运用,以公墓为基地,依靠高科技,展现人生文化,开展生动的生命教育。在安葬礼仪和公墓追思厅中的人生小电影等就是突出的案例。

路径六:通过陵园旅游,向游客展现当代文化公墓,让公众在旅游中受到教育。上海有几家公墓开展的免费旅游成为陵园旅游的有益尝试。

路径七:通过网上公墓,让公众在虚拟空间中受到教育。上海网上公墓开辟已有多年,上网人数逐年增加。

路径八:通过新闻媒体广为传播,产生巨大的放大效应,让广大公众受到教育。近年来,对于殡葬业的正面报道和长篇文章不断增加,各种新闻报导同时起到了对公众的教育作用。“我们影响媒体,媒体影响公众”正成为公墓工作者的自觉意识。

五、对策举措:凸现教育功能的行动方案

㈠ 转变观念,重新确定公墓业的定位

转变功能定位:要把单一保存骨灰的功能转变到以保存骨灰为抓手、重在保存人生文化的轨道上来。

转变赢利模式:要把赚墓位土地的钱,转变到依靠文化,引发高增值的资源节约型的新赢利模式上来。

㈡ 增加投入,为建设具有教育功能的公墓地提供资金保障

公墓由保存骨灰转变为重在保存人生文化,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没有这个转变,第二次殡葬习俗革命是不可能完成的。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下公墓基本上依托市场进行运作的,它与其它文化公共设施所不同,公墓的文化是由“死者”出钱建设的。因此,政府更要以积极的姿态,以少量的投入启动该项工作,大力支持和引导,推动公墓文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地发展,不断凸现教育功能。

㈢ 创新机制,实施公墓文化再造

当下,80%的墓碑的反面是“白板”。对于“白板”墓碑要实行“文化再造”,使一个普通的公墓,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为文化内容丰富的文化形态的公墓。

要实行机制创新。“三个一点”:公墓出一点,统一负责碑文及刻制;客户出一点,提供碑石空间;政府出一点,对完成“文化再造”的公墓实行补贴性奖励。

要实行组织创新。要实行公墓、学校、文化部门的多方面结合,充分发挥当地高中学校、高等院校学生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公墓“文化再造”工程中来;要充分发挥当地文化部门的作用,把“文化再造”工程归入到当地政府关注民生文化实事中来。

㈣ 实行“双规”,精心编制规划,制定文化公墓规范。

全力推进公墓文化建设,富集公墓教育资源。要开展文化公墓的研究,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开展文化公墓的规范研究,形成规范,用规范来引导公墓业的发展走向,防止粗俗泛起;要精心制定地区性文化公墓发展,把公墓的发展归入到地区发展规划的总框架中,防止“边缘化”,备受歧视;要把公墓演变成地区性的人生文化教育阵地,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阵地,以及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文化活动的阵地,使上海平添7000亩土地的教育基地,并拥有内容十分丰富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

科技先导,让“赛先生”(since)发挥“革命家”的作用

公墓的教育功能的快速凸现,要紧紧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要特别重视现代科技革命中的主导技术——IT技术,它在殡葬有关领域中的应用,可带来全新的变化。比如,运用IT技术的“人生文化小电影”,不仅使追悼会,而且使包括殡—葬—祭全过程在内,都将呈现新的格局,并对公墓业从保存骨灰转入到保存人生文化的轨道,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深信,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那末,一定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我们的公墓可以成为文化富集的重要阵地,成为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文化特色十分明显的重要教育基地。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