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那建造生活在2008年由许义兴、本杰明•贝勒、薛珊珊成立于北京,他们的设计是泛概念的。以建筑设计为核心,将思考的触角延伸至城市、景观、空间、和产品,同时以设计的视角介入当代艺术活动。他们在探索一种建筑上的可选择性的和有益的途径,以及我们与城市、自然、空间、历史、社会、经济、环境间的关系。
他们关注对生活、城市及建筑变化的研究与实践,并旨在为创造性研究、活动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在尽可能多的领域和人之间创造对话、分享、传播和行动等交叉活动的可能性。畅言网近期采访阿尼那建造生活合伙人许义兴,畅谈事务所的设计理念和未来规划。

阿尼那建造生活合伙人许义兴(左)与薛珊珊
畅言网: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所在的事务所发展历程?
许义兴:1998-2001年,我在张永和老师的非常建筑工作室工作,应该说在那里我接受了真正的建筑教育,并立志将来做自己的事务所。2001年,我和朋友开始建立百子甲壹工作室。2006年,我开始了独立的工作。并在2007年,在798建立了aYa阿尼那建造生活,2009年,迁至西单的小院儿,开始了小院儿建筑师的生活,开始了找寻建筑的自然之道的探索。
畅言网:对许多事务所而言,核心领导人物的互补性是合作的基础,明确的角色分工是合作的前提。你的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分别担任什么角色?这种合作的优势是什么?
许义兴:我的合伙人也是我的妻子薛珊珊,2005年到2007年赴荷兰贝尔拉格学院学习,所以她对西方的城市文化和批判性方法很有功底,在工作的基本方向和批判性思考上,她会做更多的工作。而我主要在具体工作层面负责设计、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等。因为现在我们的娃娃很小,她目前主要在家里负责带孩子,带得非常好,如此是工作家庭两不误。
畅言网:目前很多国内年轻的设计事务所,希望能创作出激动人心的作品。您认为追求的激动人心的建筑是什么样子的?
许义兴:建筑不一定需要激动人心。不一定要激动,也不一定要动心,不一定要动他人之心,也不一定要动自己之心。追求激动人心会让创作走向表象,甚至急功近利。对于我来说,理想的建筑是不被注意的建筑,是无相的建筑,《金刚经》上说,“如如不动,不住于相”。如同庭院里的一块石头。建筑和自然不分彼此,在不经意间才被发现有着人的智慧,这是建筑的自然的本义。所以,即使激动人心,也不用有样子。

案例:沃格厂区设计总体鸟瞰
畅言网:做设计的时候,事务所的设计理念是怎样的?还是说根据不同的地域、根据不同的环境做出不同的变化?
许义兴:继承和发展传统是我们主要的出发点。所以,建筑设计应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畅言网:您如何看待三维技术、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发展?
许义兴:技术只是为工作提供便利的工具,是手段不是目的,有一种倾向是把建筑做成了技术,我认为这是对建筑的损害。
畅言网:有的事务所随着自身发展和人数的增加,在管理上可能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你们在这方面有没有考虑某种倾向?或者说将来有可能怎么做?
许义兴:的确是这样。管理工作会成为独立建筑师的一个负担。这主要看个人的能力。像我这种不会做管理工作的,就是控制事务所的规模,所以我们工作室一直是少于十个人的。将来也不考虑有太多的人工作。
畅言网:为了使建筑最大程度地能达到设计师的预想结果,你们在和业主沟通的时候有什么技巧?或者说有什么策略?
许义兴:市场主宰,但不是全部。我们很积极地控制设计和施工的进程。多和业主沟通,多去现场解决问题和控制质量。主要的策略就是在合同中签署相关制约设计更改、质量问题、工期问题等的条款,并向业主说明,并请业主积极配合。
畅言网:对于事务所今后的发展方向,你们有没有一个共识?就是将来你们的事务所是朝思考型发展,还是会随着逐步的壮大,接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
许义兴:对项目性质和规模,我们不接大型的项目,不投标,而是偏重小型的、个人的、有意思的项目,因为大项目牵扯的关系太多,而且经常会黄掉,而小项目容易控制,能保证出作品,可以和业主直接地深入地沟通,特别是一些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的场地,和有着独特人文景观的乡村城镇,更是我们的理想项目。
畅言网:您个人对中国城市弊病的问题多有关注。您对此有什么样的思考?
许义兴:中国农村的弊病比城市还要严重,两种弊病造成了中国当下无法想象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中国文化在复兴的同时,也在死亡。我认为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城乡关系。现在的情况是,城市吞噬乡村,叫做城市化;乡村模仿城市,叫做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城乡相互辅助、共生共存的关系没有建立起来,只能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案例:沃格厂区设计食堂和活动中心
事务所简介
阿尼那建造生活是一所泛概念的设计事务所,以建筑设计为核心,将思考的触角延伸至城市、景观、空间、和产品,同时以设计的视角介入当代艺术活动。关注对生活、城市及建筑变化的研究与实践,并旨在为创造性研究、活动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在尽可能多的领域和人之间创造对话、分享、传播和行动等交叉活动的可能性。阿尼那建造生活从事在当代状况下地域和全球的建筑、图像和媒体等跨学科实践,探索一种建筑上的可选择性的和有益的途径,以及我们与城市、自然、空间、历史、社会、经济、环境间的关系。我们正在从事的是一种与人们一起设计的,为人们设计的,民族特有的和有用的建筑。
合伙人简历
许义兴 1973年生于中国山东,199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系,曾经工作于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张永和的非常建筑工作室。2001年起,与彭乐乐、李慧共同创建北京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2006年,赴欧洲旅行考察。2006年起独立创建阿尼那建造生活,从事建筑实践。2007年与艺术家朱路明在北京798艺术区共同创办逗阵联合空间。2008年与薛珊珊、本杰明•贝勒共同创建aYa阿尼那建造生活,即北京阿尼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许义兴多年从事于探索中国传统艺术、园林、建筑文化,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城市发展与当代建筑实践的交集。
薛珊珊 1978年生于中国北京,2003年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建筑系。曾工作于《建筑意》杂志社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05-2007年在荷兰鹿特丹的贝尔拉格建筑学院(Berlage Institute)学习。2007年回国后,加入阿尼那建造生活,并为杂志专栏撰文。薛珊珊特别关注于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的形态研究与实践,以及与生活有关的物的设计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