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寻找台湾建筑风格  > 正文
史迪威:设计要从加法回到减法
发布时间: 2014-02-21   来源:网友瑪奇朵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2011艾特奖评委:台湾著名设计师,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硕士史迪威 

2011年度艾特奖的提名奖评审工作在深圳皇庭V酒店圆满举行。来自台湾、澳门、深圳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三大权威设计机构的8位专家评委齐聚深圳,评选出了本届艾特奖12个专业类别的提名奖作品。就“探寻中国设计的方向”这一主题,有媒体采访了2011年度艾特奖评委——台湾著名设计师,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硕士史迪威先生。

【问】中国的建筑装饰行业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欧洲国家历时数百年的历程。这中间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那么在您看来,中西方设计业目前最大的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

【史迪威】这次艾特奖的住宅类别,刚好有一些欧洲的建筑师来投递参赛作品,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设计,很重视观念性和抽象性的思考,这使得他们设计出来的结果保持了空间上的完整性和纯粹性,让人感觉很好,很有设计感。其实从东西方的设计训练来看,西方很重视从原创出发之后,他的抽象思考慢慢转化到实际设计里的过程。从他们的设计作品里,我们能看出他们的思考过程,以及他们在设计原则下,推演出来的设计结果,脉络非常清晰。

中国的设计大多还是非常注重形式上的丰富性,努力营造出奢华、华丽的感觉,但这种表现形式很表面,缺乏从内在散发出气质的部分。就像一个人,要让人觉得他很有内涵,不是仅仅对他进行“美容化妆”就可以,而是要有能够从内发自而外的气质。所以中国的设计师应该加强对于设计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空间的观察,和关注设计到最后所需要呈现的结果。当然在这里,我不否定中国丰富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也给人一种很愉悦的感觉,但我认为中西方还是可以互相截长补短,相互结合会更好。

【问】目前中国设计缺乏“内涵”,也可能是因为中国设计行业发展的时间过短,中国设计师的沉淀还不够所造成。

【史迪威】不单是沉淀,更是一种设计方法论。在西方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过程,他们其实在思考一个设计师,如何从设计原始的出发点去捕捉到内容和精神,再延续推理的方式,使他有种内部生成的思考,最后转换到表面的结果。这其实是中西方教育的不同,在国内的整个设计教育里,高校要培养和挖掘出中国下一代设计人才,就必须要回到基本的训练和设计教育的强化上。

【问】虽然中西方设计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中国设计能够如此快速、迅猛的发展,并取得目前这样的成绩,还是有自己一定的优势?

【史迪威】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非常多的项目,让我们的设计师可以实践。但是从今天艾特奖的参赛作品来看,其实很多作品很可惜,他们常常在表现设计的时候,缺少掌控力,使用了太多的表现手法。让一个设计作品里,出现了各种颜色、材料和形式,将设计变成一个堆砌的过程。

从目前的市场看,我们可以感受到有很多的机会,但是越是这样,设计师更要重视每次机会背后隐藏的挑战,把自己的专业训练得更扎实、更精练一点。现在我们的设计师,看起来有点太放松,好像每个东西都能堆进设计里,而且每次设计都一定要做很多招数,业主才会觉得做到位,设计师花了心思。但其实设计要有一个反醒的过程,你在丢了很多东西进去之后,要从加法回到减法,再在减法的基础上,做一点点加法,只有经过这样一个来回反复的过程,才能把设计做的更完整、更精致。

责任编辑: Ju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